序:一介书生的时代使命
上编  相遇
  告语青春
    孙庆忠:把我们的生命与乡土中国链接在一起
    在第一期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青年研修
    班开幕和闭幕式上的讲话
    孙庆忠:让我们拥有与祖先对话的能力
    在第二期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青年研修
    班闭幕式上的讲话
  青年工作坊
    张传辉:青春作伴好还乡
    向克标:抱团取暖不孤单
    李高福:用红米线牵起哈尼梯田文化传承梦
    王虎林:家乡让我重生
    何环珠: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
    孙庆忠:他们的心里有故乡
    在第一期乡村青年工作坊上的感言
    戴军:感动、心动、行动
    在第二期乡村青年工作坊上的讲话
中编  寻根
  朝话与夜话
    孙庆忠:泥河沟夜话——与青年学子谈心
    孙庆忠:敖汉归来谈——田野工作的教与学
    孙庆忠:泥河沟夜话——“把种子埋进土里”
    孙庆忠:王金庄岩凹沟朝话——采录梯田地名的意义
    孙庆忠:王金庄五街村夜话——在乡村反观自己的生活
    孙庆忠:瓦那村朝话——入乡随俗的村落调查
    孙庆忠:瓦那村夜话——问询学术前辈的足迹
  田野叙事
    陈俞全:值得你奔赴的乡土
    宋艳神:在乡土中融注生命
    高凡:生活体验反观的田野实践
    李志:启迪心智的乡村之行
    辛育航:田野里的一段青春叙事
    李世宽:重返作为精神世界的乡村
    李禾尧:骑在驴背上眺望
    江沛:骑“驴”掉“沟”里了
    汪德辉:哈尼村寨的田野图像
    郭天禹:得教于农与回馈乡村的信念
    张静静:疗人愈己的田野之行
    赵天宇:重观生活与再看生命
    宗世法: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学术品性的养成
  凝望乡村
    罗毓琦: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事情
    王福庆:让乌托邦式的乡土变成现实
    庄琳:共守祖先传下来的“火种”
    巩瑶:成为一粒乡村建设的“种子”
    张雨琪:我不能逃避我能承担的责任
    黄梅雪:给走过的地方带去温暖
    郭书恒:让他人看到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
    田秘林:梯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庄淯棻:慢慢看见田野的美
    王子超:人的相遇与情感的共鸣
    李管奇:我能为梯田系统的持续做些什么
    段泽丽:田野是一种心与心的连接
    江璐:在田野中理解生命
    朱珠:以执著的信念影响“他者”
    史嘉诚:我愿终生践行真情的田野
下编  乡愁
  文化归途
    刘海庆:让我们在乡土中国里前行
    车卜艳:我明白自己肩负着使命与责任
    侯家吕:还有谁和我一起守护青山绿水
    鲍志永:坝上草原的一粒种子
    关琛:埋藏一粒蒲公英种子
    杨玛佐:我要为摩梭人而活
    李优龙: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点事
    陆观星:让我们的后代有根可寻
    许柳晨:肩挑一方故里希冀的重担
    罗洗:做一名紫鹊界文化归途中的践行者
    许睿卓:做一名乡村文化的招魂师
    王翠莲:妇女也可以站在舞台上展翅高飞
    曹国程:用行动回馈家乡的旱作梯田
    吴文振:我能为龙脊梯田做些什么
    罗姣:为自己的家乡人民贡献力量
    谢福复:坚守自己选择的路并为其付出余生
    向克标:我们的生命和乡土中国联系在一起
    王月红:在这里找到了余生的“支点”
  乡土守望者
    刘敬原:让祖先的馈赠一直“活着”
    张洪春:黑土地里的稻米情
    赛音吉雅查干扎那:守住我们的草原牧场
    王利伟:与稷山板枣结下的情缘
    李献如:对太行梯田的眷恋世代相传
    曹翠晓:热爱家乡无关学历
    曹灵国:与乡亲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刘建利:我们已是“种子工程”的一员
    武小斌:我看到了家乡古枣园的希望
    武江伟:我们也为乡村建设出一份力
    龙开云:我也要在村寨做有意义的事
    吴蕙:用行动守望我们的村寨
    侯家吕:龙脊梯田的隐忧与机遇
    谢福复:做龙脊古树茶的传承者
    罗洗:紫鹊界在诉说
    邹东风:与祖先对话
    车志雄:传承哈尼多声部民歌文化
    李顺德:做一粒哈尼梯田的“种子”
    李福生:重识故乡的梯田农业
    杨来福:哈尼族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吴亮福:通过创业改变家乡
    杨锋赖清亮:守护“荷锄登云梯”的田园生活
    磨铮杰:竭力续写鱼桑文化之传奇
    许柳晨:与开化清水鱼相伴10年
    魏春兰:传续“观音托梦”之茶缘
    朱旭荣:保护好“稻鱼共生系统”是我的责任
编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