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冲击低消耗低影响低风险的城乡绿色发展路径
0.00     定价 ¥ 2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2269198
  • 作      者:
    编者:董珂//谭静//王亮//胡晶//董琦|责编:李春敏//杨杰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脱胎于2017年8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申请的院内科研基金重点研究项目“绿色生态城乡学研究”。初始研究目标是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背景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入总结国内外绿色生态发展理论和空间规划实践经验,对现有的规划理论范式和技术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和优化,形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面向全城“城、乡、野”空间的规划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经历4年,国内规划理论与实践都有了长足进展,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如火如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推动全社会、全行业的发展转型,本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城乡绿色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探索的课题,将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创新。本书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性构想,理论与实践都还远未成熟,仅希望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校学生、公职人员、企业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来,为破解新发展阶段的主导矛盾出谋划策。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艰巨挑战:生态资源环境安全风险
1.1.1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1.1.2 生态系统脆弱、退化形势严峻
1.1.3 人均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不高
1.1.4 环境容量有限、防治任务艰巨
1.1.5 城市韧性不足、安全事件频发
1.1.6 小结:生态资源环境安全短板成为现代化进程的紧约束条件
1.2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2.1 历史思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2.2 全球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1.2.3 底线思维:“坚守资源上限、环境底线、生态红线”
1.2.4 民本思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2.5 整体思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6 系统思维:“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1.2.7 辩证思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2.8 法制思维:“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1.2.9 小结: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1.3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城乡空间绿色发展
1.3.1 “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3.2 统筹发展与安全、把握全局与变局
1.3.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3.4 坚持系统观念
1.3.5 推动城乡空间绿色发展
1.3.6 小结:在城乡空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2章 城乡绿色发展的理念溯源与总体框架
2.1 西方城乡绿色发展的理念溯源
2.1.1 古代:人类聚居地选址和建设中朴素的生态思想
2.1.2 19世纪:工业化初期对健康和景观的重视
2.1.3 20世纪上半叶: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2.1.4 二战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催生可持续发展思想
2.2 中国城乡绿色发展的理念溯源
2.2.1 古代:体国经野、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思想
2.2.2 近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方现代规划理论输入和影响
2.2.3 20世纪70~90年代:与国际前沿生态理论思潮接轨
2.2.4 21世纪初:中国特色绿色城乡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初步探索
2.2.5 新时代: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继往开来
2.3 城乡绿色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2.3.1 概念及辨析
2.3.2 发展目标
2.3.3 民生导向的碳达峰目标——对KAYA公式的校正
2.4 城乡绿色发展的总体框架
2.4.1 空间维度
2.4.2 时间维度
2.4.3 体系维度
第3章 城乡绿色发展理论体系
3.1 理论基础
3.1.1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3.1.2 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
3.1.3 新时代人居环境科学的侧重点
3.2 核心观念
3.2.1 整体观
3.2.2 共生观
3.2.3 适应观
3.2.4 永续观
3.3 理论体系结构
3.3.1 三层次理论的构成
3.3.2 三层次理论的关系
3.4 本体理论:城乡聚居理论
3.4.1 概念
3.4.2 基本属性
3.4.3 系统构成
3.4.4 研究方法
3.5 支柱理论
3.5.1 城乡生态理论
3.5.2 城乡资源理论
3.5.3 城乡环境理论
3.5.4 城乡安全理论
3.6 外延理论
3.6.1 绿色经济理论
3.6.2 绿色治理理论
3.6.3 绿色文化理论
3.6.4 绿色社会理论
第4章 城乡绿色发展评价体系
4.1 适用场景
4.2 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综述
4.2.1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
4.2.2 国内相关评价体系
4.2.3 小结
4.3 城乡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3.1 范围
4.3.2 指标体系框架
4.3.3 指标来源
4.3.4 指标选取原则
4.3.5 指标库构建
4.3.6 指标体系建立流程
第5章 城乡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5.1 技术应用须遵循的原则规律
5.2 区域和城市群绿色技术
5.2.1 城乡野融合、大中小协调的空间体系
5.2.2 绿色高效的组织网络
5.2.3 区域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
5.2.4 区域生态网络与区域“绿心”
5.2.5 区域粮食安全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5.2.6 区域魅力景观空问体系
5.2.7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5.3 城市绿色发展技术
5.3.1 全域三生空间协同
5.3.2 城市形态引导和土地利用创新
5.3.3 城市能源转型
5.3.4 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
5.3.5 健康循环的城市水系统
5.3.6 提高城市韧性
5.3.7 绿色交通
5.3.8 绿地和开敞空间建设
5.3.9 生态修复
5.4 乡村绿色发展技术
5.4.1 乡村可再生能源利用
5.4.2 发展适合乡村的生活污染防治技术
5.4.3 借鉴古代农田水利营建手法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5.5 街区绿色发展技术
5.5.1 低碳布局和交通设计
5.5.2 在社区内生产食物和循环用水
5.5.3 有活力的社区生活
5.5.4 高效清洁用能
5.5.5 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
5.6 绿色建筑技术
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