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与机动化引发城市空间发展失衡
1.1.2 轨道交通成为绿色城镇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1.1.3 轨交网络化为优化重构城市空间的关键时期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轨交网络化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城市交通体系对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
2.1.1 交通方式演化引导空间形态演变
2.1.2 交通网络架构固化城市空间格局
2.2 轨交变革城市空间格局的独特特性
2.2.1 轨道交通的“时空收敛”特性
2.2.2 轨道交通的“节点集聚”特性
2.2.3 轨道交通的“等级联系”特性
2.3 轨交网络化吸引居民出行的显著作用
2.3.1 轨道交通的客流成长过程
2.3.2 运营线路延伸带来客流增长
2.3.3 新线路投入带来客流提升
2.4 轨交网络化引发城市空间的发展变革
2.4.1 引导重组城市的空间结构
2.4.2 带动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
2.4.3 改变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导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交网络化引导城市空间演化的实证分析
3.1 天津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现状
3.1.1 运营线路基本情况
3.1.2 在建线路基本情况
3.2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3.2.1 新中国成立前:城市空间形态沿海河轴向延伸
3.2.2 新中国成立后:环放式路网结构引导圈层扩展
3.2.3 城市外部空间扩展的区域多中心模式构建
3.2.4 城市内部一主两副的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3.3 土地开发利用格局
3.3.1 以道路可达性引导开发的模式仍占据主导
3.3.2 轨交沿线土地增值日益显现,但更新滞后
3.3.3 轨交逐渐成为影响用地规划调整的主要因素
3.4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3.4.1 车行为本的思想仍占据主导
3.4.2 步行环境改善日益受到关注
3.4.3 绿道建设增强景观风貌提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轨道交通引导建设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
4.1 外部空间形态的紧凑
4.1.1 功能上的疏散
4.1.2 空间上的集聚
4.2 内部功能空间的紧凑
4.2.1 功能上的集聚
4.2.2 空间上的扩散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响应
4.3.1 轨道交通引导外围城镇开发建设
4.3.2 轨道交通引导内部功能有机疏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土地集约开发与利用
5.1 轨道交通沿线房地产增值的空间范围
5.1.1 相关研究综述
5.1.2 常用模型比较
5.1.3 特征价格模型的构建
5.1.4 中心城区的实证研究
5.2 轨道交通对用地混合影响的空间分异
5.2.1 相关文献综述
5.2.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3 中心城区的实证研究
5.3 轨道交通站域的功能混合
5.3.1 轨道交通站域的主要用地类型
5.3.2 勃道交通站域的功能空间分布
5.4 轨道交通站域的基准容积率
5.4.1 轨道交通高效运营的人口覆盖要求
5.4.2 以人口倒推容积率的门槛值倒推法
5.5 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开发响应
5.5.1 依据现状和功能定位引导分区段开发
5.5.2 依托交通廊道引导沿线功能混合设置
5.5.3 基于土地增值收益引导节点功能布局
5.5.4 基于最低覆盖人口推算站域基准容积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步行友好引导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环境设计
6.1 轨道交通站域步行出行的影响因素
6.1.1 行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6.1.2 行为干预理论
6.1.3 步行行为影响因素
6.2 轨道交通站域步行出行的功能诱发
6.2.1 步行指数概念和研究综述
6.2.2 轨道站域的步行指数测度
6.2.3 轨道站域的步行指数分异
6.3 轨道交通站域步行出行的路径通达
6.3.1 构建便捷连续的轨道+步道体系
6.3.2 打造适宜步行出行的街区形态
6.4 轨道交通站域步行出行的精神愉悦
6.4.1 轨道站域步行满意度影响因素
6.4.2 营造宜人舒适的步行出行环境
6.5 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环境响应
6.5.1 轨道交通站域的可步行性评价
6.5.2 轨道交通站域的空间环境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乘客出行优化引导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提升
7.1 轨道交通服务乘客满意度评价
7.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2 基于直觉模糊数的评价方法
7.1.3 天津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
7.2 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聚类分析
7.2.1 基于直觉模糊值的聚类分析方法
7.2.2 天津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聚类分析
7.3 轨道交通乘客再使用意愿分析
7.3.1 研究假设
7.3.2 研究方法
7.3.3 数据分析
7.3.4 结果讨论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