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青海海北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金露梅(Potentilla fruicosa)灌丛草甸、藏嵩草(K.tibetica)湿地草甸三种植被类型地-气碳通量、植被/土壤碳蓄积等生态过程,在介绍相关概念、观测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分章阐述了三种高寒草甸植被类型2002 2016年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生态系统净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明确了三种植被类型的碳源汇强度,并讨论了碳利用率、生态系统碳活跃指数、碳分配率的变异性,结合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探讨三种高寒草甸的碳分配策略。通过测定植被、土壤碳库并计算植被、土壤碳的周转时间,以矮嵩草草甸为例构建其碳循环模式。本书为高寒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方法发展、生态系统碳汇管理以及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本书可供从事农牧业气象(候)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草地生态管理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考阅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