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篇 传感基础
第1章 绪论
1.1 传感器及其分类
1.1.1 传感器的定义
1.1.2 传感器的分类
1.1.3 传感器与传感技术
1.2 信息与传感
1.2.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2.2 信息的基本特征
1.2.3 传感技术是信息的源头技术
1.2.4 测量系统的信息模型
1.3 传感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1.3.1 传感技术的特点
1.3.2 传感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1.4 现代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4.1 现代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1.4.2 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及与国外的差距
1.4.3 现代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第2章 传感器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获取与信息感知
2.1.1 信息获取
2.1.2 传感器涉及的基础理论
2.2 自然规律与传感器
2.2.1 守恒定律
2.2.2 场的定律——关于物质作用的定律
2.2.3 物质定律
2.2.4 统计物理学法则
2.3 传感器的基础效应
2.3.1 物质效应与物性型传感器
2.3.2 光电效应
2.3.3 电光效应
2.3.4 磁光效应
2.3.5 磁电效应
2.3.6 热电效应和热释电效应
2.3.7 压电、压阻和磁致伸缩效应
2.3.8 约瑟夫逊效应与核磁共振
2.3.9 光的多普勒效应和萨古纳克效应
2.3.10 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及声电、声光效应
2.3.11 与化学有关的效应
2.3.12 纳米效应
2.4 传感器的新型敏感材料
2.4.1 敏感材料的工作机理
2.4.2 敏感材料的类型与特性
2.4.3 新型敏感材料
2.5 弹性敏感元件
2.5.1 概述
2.5.2 弹性敏感元件的基本特性
2.5.3 弹性敏感元件的材料
2.5.4 典型弹性敏感元件
思考题
第3章 传感器构成论
3.1 传感器的构成方法
3.1.1 传感器的基本构成
3.1.2 传感器的结构类型
3.2 传感器与被测对象的关联
3.2.1 传感器与固体对象的关联
3.2.2 传感器与流体对象的关联
3.3 传感器对信号的选择
3.3.1 传感器信号选择机理
3.3.2 传感器的信号选择方式
3.4 传感器的传递矩阵
3.4.1 二端口传感器的一般表达式
3.4.2 二端口传感器的传递矩阵
3.4.3 二端口传感器的负载效应
3.4.4 传感器的广义输入、输出特性
3.4.5 负载效应的理论机理及消除方法
3.5 双向传感器统一理论
3.6 传感器敏感元件的加工新技术
3.6.1 薄膜技术
3.6.2 微细加工技术
3.6.3 离子注入技术
3.7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3.7.1 传感器的静态数学模型及其静态特性指标
3.7.2 传感器的动态数学模型及其动态特性指标
3.7.3 传感器的其他性能指标
3.8 传感器的不失真测量条件
3.8.1 输出信号的失真
3.8.2 不失真测量条件
思考题
第4章 传感器的应用基础
4.1 测量概述
4.1.1 测量与计量
4.1.2 测量误差的概念
4.1.3 测量精度
4.1.4 测量的基本方法
4.1.5 测量系统
4.2 量值的传递与溯源
4.2.1 量值的概念
4.2.2 量值的传递
4.2.3 量值的溯源
4.2.4 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的区别
4.3 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
4.3.1 标定和校准
4.3.2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
4.3.3 传感器的动态标定
4.4 传感器的误差与信噪比
4.4.1 传感器的误差
4.4.2 传感器的信噪比
4.5 噪声及其抑制
4.5.1 干扰与噪声
4.5.2 传感器的噪声
4.5.3 噪声的耦合方式
4.5.4 传感器的低噪化方法
4.6 传感器中的抗干扰措施
4.6.1 屏蔽
4.6.2 接地
4.6.3 浮置
4.6.4 滤波
4.6.5 光电耦合
4.6.6 印制电路板的抗干扰
4.6.7 传感器的抗干扰
4.7 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
4.7.1 结构、材料与参数的合理选择
4.7.2 差动技术
4.7.3 平均技术
4.7.4 补偿与校正
4.7.5 稳定性处理
4.7.6 屏蔽、隔离和干扰抑制
4.7.7 零示法、微差法与闭环技术
4.7.8 集成化与智能化
4.8 选用传感器的一般原则
思考题
第1篇参考文献
第2篇 典型传感技术
第5章 光电传感技术
第6章 光纤传感技术
第7章 视觉传感技术
第8章 声表面波传感技术
第9章 生物传感技术
第10章 化学传感技术
第11章 前沿传感技术
第3篇 现代传感系统
第12章 现代传感系统概述
第13章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第14章 智能传感技术
第1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