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上下)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506340
  • 作      者:
    作者:李英华|责编:古秋建//周弘博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于文献学与历史学,同时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系统论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政教思想与政教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作用。这里所谓“古代政教”,是指由古代政治、宗教、哲学、伦理、教育等诸多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五四以来,学界一般都是囿于现代学科分类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从而割裂了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本书力求全面概括、阐发蕴涵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与制度中的“老道理”与“真精神”(梁漱溟语),深入总结、评析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的本领”和“成功经验”(汤因比语),客观分析、批判中国古代政教思想与制度的弊端及其根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
目录
上册
导论
一、课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基本史料
三、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四、古代政教文明的发展历程(上)
五、古代政教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六、古代政教文明的发展历程(下)
七、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
八、古代书院教育的根本精神
九、中华文明的敬天法祖信仰
十、中华文明的三大政教思想观念
第一章 五帝时代与夏商西周:敬天祭祖观念的形成与宗法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五帝史迹及其文化意义
一、从黄帝到尧舜的基本史迹
二、“华夏子孙”表明“同宗同源”意识
三、“龙凤图腾”反映“多元一体”特点
四、“尧舜之道”蕴含“文化魂脉”精神
五、“尧舜禅让”彰显“天下为公”理想
第二节 夏商政教思想与制度
一、夏启“家天下”及其政教制度
二、夏桀与关龙逄——暴君与忠臣的第一对历史典型
三、商汤“革命”与伊尹摄政
四、商朝的政教制度
五、商纣与比干——暴君与忠臣的第二对历史典型
第三节 殷周之际的历史转折及其政教思想
一、文王治岐及其临终《保训》
二、武王“革命”及其政教思想
三、周公东征及其分封制典
四、周公政教思想(上):天命无常与以史为鉴
五、周公政教思想(下):敬天保民与明德慎罚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政教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一、宗法制度及相关问题
二、封建制度及相关问题
三、六官制度与世袭制度
四、教育制度与礼乐制度
五、宗教信仰与宗教制度
第五节 周成王以后政教思想之演变发展
一、周成王“懋昭周公,惟民其乂”
二、周康王“道洽政治,泽润生民”
三、周穆王“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四、邵穆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五、虢文公“唯农是务,媚神和民”
第二章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与重建斯文
第一节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政教制度
一、平王东迁,王室衰微
二、诸侯坐大,礼崩刑兴
三、政在家门,郡县萌芽
四、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五、祀典之实,有功于民
第二节 春秋诸侯“志在称霸”的政教实践
一、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二、宋襄公“欲为盟主,饮恨而终”
三、晋文公“备尝艰险,匡晋尊周”
四、秦穆公“修德行武,遂霸西戎”
五、楚庄王“问鼎轻重,止戈为武”
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
第三节 春秋卿大夫“立德行义”的政教精神
一、管仲“政顺民心,尊王攘夷”
二、穆叔“太上立德,死而不朽”
三、叔向“忠信为本,务德惠民”
四、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五、晏婴“节俭力行,尽忠极谏”
六、季札“慕义无穷,见微知著”
第四节 老子“尊道贵德,天下玄同”
一、道生万物,众妙之门
二、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三、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四、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五、归根复命,天下玄同
第五节 孔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一、唯天为大,唯仁至尚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重孝贵义,执两用中
四、拨乱反正,以德治国
五、天下为公,保合太和
第三章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统一意识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及其制度演变
一、各国改革
二、君权凸显
三、郡县盛行
四、稷下学宫
五、统一意识
第二节 墨子“我有天志,立为法仪”
一、义自天出,莫贵于义
二、天意爱民,消除民患
三、兼以易别,相爱互利
四、选立天子,尚同尚贤
五、尊天事鬼,赏善罚恶
第三节 孟子“欲平天下,舍我其谁”
一、人有四端,性可趋善
二、修身有道,育才有方
三、重义轻利,执经用权
四、民贵君轻,保民而王
五、天民合一,得道多助
第四节 庄子“天下沉浊,独往独来”
一、自本自根,道通为一
二、知也无涯,体尽无穷
三、无用之用,天地之美
四、盗亦有道,帝道无为
五、天下皆惑,予有祈向
第五节 荀子“尊师重教,隆礼明法”
一、人之性恶,以道制欲
二、贵师劝学,解蔽澄心
三、明分使群,尊贤爱民
四、制之以礼,明之以法
五、天行有常,神道设教
第六节 韩非子“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二、君臣异利,邪正殊途
三、儒文乱法,武侠犯禁
四、以法治国,以刑去刑
五、抱法处势,循名责实
第四章 秦汉:政教思想的一统与“君相—郡县”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秦朝“以法为教”及其中央集权的政教制度
一、指导思想及文教政策
二、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
三、郡县制度与郡国比较
四、法律制度与刻石宣教
五、宗教信仰与宗教制度
第二节 汉初“黄老无为”及其郡国并行的政教制度
一、汉承秦制,郡国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