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我从长沙来
参政胡同的来历
启蒙老师是祖父
祖母,三位民国女性
中西混搭的家风
外婆家的“大宅门”
宅院内外的旧时风雨
旧时的“亲上做亲”
大宅门的末世当家人
“长沙章寓”
与“1号”沾亲的五位文史馆馆员
为待客卖家底儿的二姑婆
为“糖豆”伤心的九外公
大宅门里的“丑小鸭”
命运迥异的舅舅们
姨妈和姨父们
“侯府”托儿所
家里的三位保姆
我与父亲是“校友”
难忘的“重要政治任务”
二班由“治”而“乱”
霍老师的保票
“长大”的馒头
饥荒年代的冷暖人情
父亲的业余剧团
听“蹭戏”的诀窍
纯净的人心
胡同,我们的露天游乐场
少年风雨
四中,卧虎藏龙
老师和同窗
“半玩半读”上初中
困难时期的伙食
主动放弃中考的同学
他们不能考高中
令人敬佩的江一真父子
“斋”里奏响《骑兵进行曲》
山雨欲来
政治教育、劳动教育
京城的“最后”棺葬
不知道为何而欢庆
群众自己闹革命
走在串联的大路小路上
骑车去天津取经
成为“不三不四”派
河南的“最新革命形势”
在新疆见证氢弹爆炸
长沙观战
“怎么能忘记呢”
六姨父曾列席中共五大
再见四中,再见北京
西藏岁月
“传言”促我决心赴藏
曲折进藏路
10个月军营生活
还“上山下乡”吗?
26岁的中央候补委员
安家落户,挥镰割青稞
藏族农家的“开门七件事”
跨越千里的盐粮交换
独特的婚葬礼俗
三人分上新岗 同伴各奔东西
碰壁的“烧炭改革”
编筐缝纫 做豆腐养猪
出差探故知
“电”带来的惊喜
多种经营的尝试
终生愧疚的拦路“打劫”
亲历“一打三反”
告别东来
父亲的“功”与“罪”
偶遇“北京老乡”
成为新闻学徒
亲如手足的室友
第一次采访
苦涩笑话:火腿“长枪”
学徒挑重担
两军对峙下的亚东
到阿沛家做客
赴藏北“蹲点采访”
三闯“生命禁区”
草食动物也“吃荤”
可可西里18天
这里曾经是海底
高原春风迟迟来
巧遇老布什,笑“怼”托马斯
大学梦碎,赌气赴昌都
川藏线上一天经“四季”
茶马古道第一镇芒康
类乌齐驯养马鹿
丁青:“玛尼世界”
亚塔打破“大锅饭”
记者行路难
探访险恶之地三岩
康巴流行的婚姻形式
被雪灼伤
一方土地养不了一方人
牧区的宰杀季
1980,转折之年
协助“钦差”调查
曾经的第二敦煌萨迦
远眺珠穆朗玛,近观希夏邦马
樟木偶遇“小叛匪”
离藏前的忧思
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辍学”12年的学生们
“春意盎然”的报社大院
国内政治部的“政治”
保山“新伤”引旧痛
无声巨浪迎面来
谦和、睿智的老李
新兵也“通天”
前辈的“熏蒸”
在新乡重逢刘源
“逼”省委书记接受采访
随行杜润生
乡镇企业:“十全大补丸”
两岸“三通”始于民
“农”“工”合组经济部
漫行、漫记西双版纳
农村遍地是“八仙”
倔强的草根
体验下乡“收猪难”
市场经济和“饭票新闻”
创刊纪念会上的尴尬
“规模经营”乱象与杜润生的智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