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哲学与生命健康
第一节 发展中医药学应有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对中医药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看待医学问题应有文化视角
三、中医药学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以提高文化自觉
第三节 诠释“恬恢虚无”及其哲学基础
一、“恬淡虚无”诠解
二、“恬淡虚无”的哲学基础
三、读懂中医理论离不开唯心史观
第四节 气的诠解
一、太虚原象
二、气与理的关联
三、先天真元之气
第五节 从高概念角度解读《素问·五运行大论》理论内涵
一、天纲明道与健康
二、气运顺逆与疾病
三、国学对中医学的指导意义
第六节 《素问·气交变大论》对中医学创新的意义
一、岁运太过不及所致证候病机
二、认知气之交变,通达宣明之道
三、继往圣、开来学,创新为第一要务
第七节 儒家“仁学”思想对于当代人心理调适的价值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
二、儒家“仁学”思想与心理健康
三、运用儒家“仁学”思想进行心理调适的实现路径
四、结语
第八节 老年脑健康与养生治未病
一、重视老年脑健康早期预防策略的实施
二、养生治未病对老年脑健康的作用
第九节 认知障碍的防与治
一、社区认知障碍早期筛查的发病率与就诊率
二、轻度认知障碍的症状学观察及病机分析
三、轻度认知障碍的证候分类及认知图谱研究
四、轻度认知障碍的防治
第十节 优雅地老去——北京BABRI老年脑健康计划
一、BABRJ计划整体目标和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二、BABRJ计划设计与实施
三、研究进展与阶段成果
四、讨论
第二章 象思维与中医学
第一节 中医学原创思维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中医学证候体系的哲学基础
一、象思维背景下证候要素的整合
二、象思维超越主客二元认识证候特征
三、证候内涵的哲学思考与传承创新
第三节 《素问·天元纪大论》对象、气、神的认知
一、“象”的原发创生性
二、气运生化与具象
三、太虚原象与神明之道的创生性
第四节 从象思维视角诠释天道时空与人道顺天道
一、天道时空
二、气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
三、人道顺天道
第五节 “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逻辑论证
一、形式表述
二、“蕴涵”的含义
三、命题形式的有效性
第六节 中国传统哲学之心象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心象理论诠释
二、心象与中医理论发生学
三、心象与养生
四、心象与中医临床
第七节 内科学原理的具象思维
一、意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
二、证候规范化研究
三、病证诊断标准的规范化研究
四、毒损络脉的理论诠释及临床意义
五、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与化痰通腑法的临床应用
第八节 增广新概念五行图——论元系统模型
一、元系统的内涵
二、元系统模型
三、元系统五行分布位置
四、新概念五行图体现的维度内涵
五、元系统之中气和中轴之气
六、结语
第三章 务本开新
第一节 蓄力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
一、医案研究与激活数据学
二、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整合
三、深人中医药临床医学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四、复方配伍研究与合成生物学
第二节 “读经典、做临床”开篇语
第三节 关于加强中医学派研究的建议
一、中医学派的词义界定
二、划分中医学派的条件
三、中医学派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四、如何进行中医学派的研究
第四节 高等中医教育60年办学的启示
一、60年来中医高等教育的成就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读中医策论文有感
一、关于中医策论文的一般隋况
二、两批中医策论文的整体水平与优势
三、两批中医策论文的不足与问题
四、中医策论文的撰写要求
第六节 中医学人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
第七节 全科医学技能与杂学知识
第八节 回归学术本位,培育中医创新人才
一、坚持理性思考,明晰历史隐忧
二、克服体制弊病,选才彰显任贤
三、培养青年学人,营造成才环境
四、笃定中医信仰,发扬原创优势
五、结语
第四章 整合医学
第一节 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
一、概念时代的到来
二、中医学的原创思维
三、概念时代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高概念时代中药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节 高概念大数据时代中医理论研究的机遇
一、中医理论研究的难点
二、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三、中医理论研究的机遇及朝向
第四节 高概念特征与中医学
一、科学与人文融合是高概念时代的核心特征
二、高概念时代注重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的整合
三、高概念时代注重原创思维
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