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研究与现状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重难点和思路及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城镇化质量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2 文献统计分析
2.3 研究述评与展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发展理念下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协同推进机理分析
3.1 新发展理念下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协同推进理论基础
3.2 新发展理念下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协同推进的作用机理
3.3 新发展理念下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3.4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因子条件
3.5 协同推进机制构想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的协同推进现状
4.1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优势
4.2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劣势
4.3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机遇
4.4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威胁
4.5 SWOT分析结论
4.6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协同推进的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状况比较
5.1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世界五大城市群发展状况
5.2 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世界五大城市群比较
5.3 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国内城市群比较
5.4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5.5 启示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二篇 实证分析篇
第6章 创新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空间差异与协同发展
6.1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
6.2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水平的空间差异实证
6.3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水平协同推进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协调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空间差异与协同发展
7.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方法
7.2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实证
7.3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推进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绿色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空间差异与协同发展
8.1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
8.2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实证过程
8.3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成因分析
8.4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协同推进的建议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开放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空间差异与协同发展
9.1 长江中游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
9.2 长江中游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实证
9.3 长江中游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9.4 长江中游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推进的建议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共享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空间差异与协同发展
10.1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享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10.2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享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
10.3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享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10.4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享发展水平协同推进的建议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因素分析
1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11.2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
11.3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影响因素的GWR分析
11.4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11.5 本章小结
第三篇 专题探讨篇
第12章 引入环境变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动态变化分析
12.1 引入环境变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动态变化指标选取
12.2 引入环境变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动态变化研究方法
12.3 引入环境变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动态实证
12.4 启示及建议
12.5 本章小结
第13章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3.1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13.2 模型回归与确立
13.3 启示与建议
13.4 本章小结
第14章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省域支撑——以湖南省为例
14.1 新发展理念下湖南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14.2 新发展理念下湖南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与障碍
14.3 新发展理念下湖南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4.4 本章小结
第15章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支撑——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