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 数字滑坡及数字滑坡技术
第1章 数字滑坡
1.1 从遥感滑坡到数字滑坡
1.2 “数字滑坡”的概念及内涵
第2章 数字滑坡技术系统
2.1 建立解译基础
2.1.1 解译基础的信息源
2.1.2 建立解译基础的技术方法
2.2 识辨滑坡
2.3 数字滑坡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2.3.1 数字滑坡信息的分类
2.3.2 不同类型数字滑坡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2.4 应用模型
2.5 结语
中篇 数字滑坡技术应用:顺层滑坡与切层滑坡
第3章 千将坪滑坡研究
3.1 引言
3.2 千将坪滑坡基本情况
3.2.1 千将坪滑坡事件的简单回顾
3.2.2 千将坪具有发生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
3.3 工作方法简述
3.3.1 信息源
3.3.2 图像处理
3.3.3 解译分析
3.4 千将坪滑坡遥感解译
3.4.1 千将坪古滑坡解译
3.4.2 “7·13”千将坪滑坡解译
3.4.3 实地验证
3.5 千将坪滑坡的活动特征
3.5.1 古滑坡的触发条件、活动方式及发生时代
3.5.2 “7·13”千将坪滑坡的活动特征
3.5.3 “7·13”千将坪滑坡的复活机理
3.6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天台乡滑坡研究
4.1 引言
4.2 滑坡区环境概况
4.2.1 滑坡地理位置
4.2.2 地质环境
4.2.3 气象水文
4.3 方法技术
4.3.1 信息源
4.3.2 制作解译基础
4.3.3 遥感解译
4.3.4 求取滑坡同地物点
4.3.5 时空分析
4.4 遥感解译结果
4.4.1 滑坡前的义和村斜坡
4.4.2 滑坡后的天台乡滑坡特征
4.5 结语与讨论
第5章 岩门村滑坡遥感调查与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岩门村滑坡环境
5.3 方法技术
5.4 滑坡前后的岩门村斜坡特征解译
5.4.1 滑前岩门村斜坡的地形地貌及地表覆盖特征
5.4.2 滑坡后岩门村斜坡的变化
5.5 滑坡变形分区及各分区特征
5.6 初步遥感解译结果的现场验证
5.7 滑坡规模
5.8 岩门村滑坡形成条件、活动机制及稳定性
5.9 结论
第6章 冯店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缓倾滑坡形成机制
6.2.1 硬岩层成为透水层和富水层
6.2.2 软岩层塑性变形加剧上覆砂岩产生张裂隙
6.2.3 两种裂隙贯通与后缘拉裂槽形成
6.2.4 滑坡发生
6.3 缓倾顺层滑坡地质力学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式
6.4 冯店滑坡模型参数获取
6.4.1 自然地理概况
6.4.2 遥感及地理控制信息源
6.4.3 滑坡地质环境解译
6.4.4 冯店滑坡所在斜坡的地质结构
6.4.5 滑坡解译
6.5 模型应用实例
6.5.1 求取冯店滑坡下滑力F下滑和阻滑力F阻滞
6.5.2 滑坡参数变化对缓倾顺层滑坡易滑性分析
6.6 结论
第7章 东苗家滑坡研究
7.1 引言
7.2 东苗家滑坡的位置和地质环境
7.3 方法技术
7.3.1 信息源
7.3.2 建立解译基础
7.3.3 遥感解译
7.4 东苗家滑坡特征分析
7.4.1 东苗家滑坡发育条件
7.4.2 东苗家滑坡活动特征
7.4.3 东苗家滑坡发生时代
7.4.4 东苗家滑坡目前稳定状况
7.5 结语
第8章 三溪村滑坡
8.1 五里坡斜坡的地理环境
8.1.1 位置
8.1.2 地貌地形
8.1.3 构造与地层
8.1.4 气候水文
8.2 五里坡斜坡软弱结构面重力作用分析
8.2.1 软弱结构面分布
8.2.2 各软弱结构面受重力作用分析
8.3 三溪村五里坡斜坡的遥感解译
8.3.1 信息源
8.3.2 建立遥感解译基础
8.3.3 遥感解译
8.4 现场验证
8.5 三溪村滑坡机理研究
8.5.1 五里坡斜坡具备斜坡失稳的地质结构
8.5.2 滑坡触发因素
8.5.3 五里坡斜坡破坏方式和活动过程
8.6 结论
第9章 鸡尾山滑坡研究
9.1 鸡尾山滑坡基本地理环境
9.1.1 地理位置
9.1.2 地质环境
9.1.3 气象水文及采矿活动
9.1.4 鸡尾山斜坡地理环境与滑坡
9.2 鸡尾山斜坡受力分析
9.2.1 结构面分布
9.2.2 各软弱结构面在不同斜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9.3 鸡尾山斜坡灾害孕育过程及活动方式
9.3.1 灾害孕育过程
9.3.2 鸡尾山切层滑坡活动特征
9.4 早期征兆及识别
9.5 讨论
第10章 三峡新滩滑坡
10.1 姜家坡-新滩斜坡基本地理环境
10.1.1 地理位置
10.1.2 “6·12”新滩滑坡区域地质环境
10.1.3 气象水文
10.2 方法技术
10.2.1 力学分析
10.2.2 数字滑坡技术方法
10.3 获取“6·12”新滩滑坡特征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