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是猴子,不是你的穷亲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97680
  • 作      者:
    (英)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1.人文科普经典:一条绚丽而壮阔的动物—文化风景线。
动物系列是英国伦敦的独立出版商Reaktion所出的经典科普图书系列。(1)按不同动物,分册介绍其自然发展史,及其与人类相互影响的社会文化史,涉及动物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宗教神话、民俗传说、影视、生活时尚、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呈现了动物—文化的波澜壮阔和绚丽多姿。(2)目前已出图书近百种,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昆虫、鱼类、海洋动物等,门类齐全,具有学科上的全面性。(3)中文版第1辑共5册分别讲述了5种动物:猫头鹰、豹子、猴子、蚂蚁、大象。囊括*受喜爱的传奇鸟类、猫科动物、灵长类动物、社会性昆虫、陆地上*大的动物,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2.名家倾情巨献:“裸猿三部曲”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为首的专家团队精心撰著。
(1)动物系列图书拥有强大的作者阵容,包括著名社会生物学家、动物学专家、文化史专家等,在专业知识内容方面得到了保障和读者认可。(2)个性化而富有感情的写作,广博的知识,风趣的观点,以及对动物生存状况的强烈现实关怀,使动物系列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强烈的人道精神:它向人们阐明,动物一直且将永远是人类的朋友;它向人们呼吁,现在人类需要也必须要做动物的朋友。
3.外媒高度评赞;中国科普界、博物学界和青少年阅读推广领域也给予一致好评。
听过很多人抱怨:看了不少动物学书籍,却很难记住里面的知识。这是因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往往用不上。不用,就记不住。这套书就不同了,选择的都是*常见的动物,而且把它们*有趣的知识汇聚起来。只要你和朋友聊起大象、蚂蚁、猴子、猫头鹰,肯定就能用上书中的知识。这么一用,知识就是你的了。
——博物君张辰亮
生物学的动物、哲学的动物、史学的动物、文学的动物……当动物遇到文化,当科学遇到思辨,当现代交汇过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套启迪智慧的动物书,值得细细品味。
——冉浩(动物学者、作家 )
动物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们对人类而言既充满故事,又陌生难解。从“动物不简单”开始,重新打量被现代人类边缘化的动物世界,细看那些会讲故事的迷人动物。
——陈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绘本研究者)
这些小书……是简短的、奇特的、有趣的。对越来越多的动物进行了完美的解释,希望能够更多。
——《卫报》
动物系列,从蚂蚁到白鲸,是一套整齐、紧凑的好书,带着丰富的感情和个人色彩,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风趣的观点,更有精美的图片。
——《卫报》
一套重要的、有趣的动物系列丛书,每本都有精美的图片。关于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探讨,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体现了复杂的情感。
——《星期日独立报》
每本书都对一种动物进行了视角广阔的考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可以说是目前*好的一套自然史图书了。
——《大西洋报》
4.图文并茂“小百科”,少长咸宜“涨姿势”。
(1)动物系列图书每本有150幅左右精美照片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包括自然、科研、环保图片和艺术图片如雕塑、绘画、建筑、影视文学形象、生活时尚等,具有极高欣赏价值。(2)体量适中,中文版各书平均200页;文字简明平易,立论公允,具有极高科普价值,适合青少年读者和一般成人读者阅读、参考。
5.中文版本精心打造,面向青少年读者风格化设计,兼备科普和收藏价值。
中文版32开,四色印刷,五书配一盒,各以精美明信片作书签。整体设计别具一格,并显清新雅致与庄重大气,自然野性与人文气息,极富观赏性,兼备文化、科普价值和收藏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英国动物学家、人类学家、科普作家、电视主持人、艺术家,历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这位一生与动物为伍的牛津大学博士,一直都在行走。他用一只眼睛观察动物,用另一只眼睛审视人类。1967年,他用“裸猿三部曲”(《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告诉人们:人不是从天而降的天使,而是由地而生的猿猴。此外还有十几种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的《猫头鹰》《猴子》《豹子》《野牛》均收入动物系列图书。
夏洛特•斯莱(Charlotte Sleigh)
肯特大学的科学史讲师,也是研究科学史、科学文献和科学通讯的专家。著有多部博物志相关书籍,包括2003年出版的《蚂蚁》(Ant)和2012年出版的《青蛙》(Frog),均收入动物系列图书。
丹•怀利(Dan Wylie)
津巴布韦罗斯大学英语教师,著作除《大象》外,另有《铁的神话》(Myth of Iron: Shaka in History)、《南非的身份与生态》(Toxic Belonging?: Identity and Ecology in Southern Africa)等。


展开
内容介绍

1.《一只猫头鹰,是一只猫头鹰》
当我观察那些忧郁的猫头鹰,
想着它们得有着怎样的耐心
才能忍受众多大型鸟类的噪音,
又是多么鄙弃那些小型的鸣禽……
——乔治•威瑟
从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的信使到《哈利•波特》里魔法世界的投递员,猫头鹰在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在古老的历史中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符号标志。美丽,安静,象征着智慧,预示着黑夜,代表着善恶的两极对立,时而威严高贵,时而乖戾邪僻——猫头鹰是世界闻名的神秘生物,而它们的所有功过、毁誉,或许都来自它们“对死亡的洞察与**”,这让人类感到渴望,又感到恐惧。
本书分别介绍了猫头鹰的进化、种类和世界分布;因其分布之广,所以出现在各地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里;在后来的文学、艺术、影视和大众文化中都有其重要角色;然而因为森林被破坏,某些猫头鹰种类已经濒危,猫头鹰保育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让猫头鹰在虚幻也在真实的世界里,悄然划破夜空……
2.《乞力马扎罗的豹子》
高贵的猎手 / 一边咬碎猎物头骨,/
一边在地上摆动尾巴。
威武的死神 / 在走向猎物时,/
披上了斑点衣袍。
——约鲁巴人诗歌
豹子是大猫里体型较小的一种,但它的华丽外表,它的凶猛习性和特立独行,却使狮子和老虎都相形见绌。它高超的奔跑、捕猎技能,它的谨慎和羞怯,以及狡诈和报复的天性,使它成为“完美的捕猎者”,却又透着邪恶和阴森。在自然的进化和人类的历史中,豹子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神话、艺术中,豹子的形象随处可见。但人与豹子之间,似乎很少能够和平相处,不是人驯服豹子,就是豹子攻击人。然而人们至今仍对豹子崇拜有加,在文学、影视、时尚领域,豹子给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和创意。在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而大型野生动物数量锐减之时,豹子保育成了一项困难重重而意义重大的工作。
3.《是猴子,不是你的穷亲戚》
我们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的一颗小小的行星上的一种高等猴子而已。
——斯蒂芬•霍金
在人类生活和文明文化中,猴子无处不在:从猴戏到动漫影视,从猴神哈奴曼到齐天大圣孙悟空,从残忍的猴子实验到惨无人道的生吃猴脑……人类与猴子的关系和感情纠葛,错综复杂。
作者在本书中梳理了从历史上到今天,人类与猴子之间发生的一切。在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和中美洲,人们把猴子视为神圣;但从达尔文以后,人们对猴子的态度变得麻烦起来,人与猴子之间的相似性被误解并被夸大。作者带我们重新认识了猴子及其与人的关系。人不是猴子“变”的,但猴子是人类的朋友,人不应该伤害自己的朋友。
4.《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
蚂蚁的成功之道在于擅长交谈,一如人类。
——荷尔多布勒
蚂蚁大军浩浩荡荡:目前已知的蚂蚁种类达15 000种,它们生活在地球上除极地冰盖以外的所有地方;据估计,全部蚂蚁的重量为现存昆虫总重量的一半。在户外,蚂蚁是有趣的昆虫;在厨房或卧室里,则引起恐慌和厌恶。本书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们对蚂蚁及其错综复杂的微型社会的各种反应,并阐明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缘。蚂蚁被塑造成幻想中的微型军队,高尚行为的典范,理想的共产主义者,以及介于有机体和机器之间的生物。集翔实的资料与丰富的图像,借时而机敏风趣、时而庄重敦厚的文字,本书具备了充盈的人文气息和令人愉快的多姿多彩。
5.《如果没有大象》
大象是人类之友,
比狗更坚定。
而现在轮到我们了
成为大象之友。
——保罗•希波
亚里士多德说大象在体重和心智上都远远胜过其他动物。大象从史前时期就开始在地球文明中留下了痕迹,即使是在它并未生活过的地方。大象一直被世界人民认为是聪明、力量、忠实的好朋友;从印度的象头神伽内什,到孩子们喜爱的小飞象丹波,作者从丰富的文献中梳理了象和人之间的有爱故事——当然也有很多不是那么有爱的故事。目前世界上存有三种大象——非洲草原象、非洲丛林象和亚洲象。因为象牙贸易的猖獗和人类对大象栖息地的侵占,大象正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保护大象不仅是对大象而且是对人类意义重大的举措。


展开
精彩书评

【名家评论】
听过很多人抱怨:看了不少动物学书籍,却很难记住里面的知识。这是因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往往用不上。不用,就记不住。这套书就不同了,选择的都是*常见的动物,而且把它们*有趣的知识汇聚起来。只要你和朋友聊起大象、蚂蚁、猴子、猫头鹰,肯定就能用上书中的知识。这么一用,知识就是你的了。
——博物君张辰亮
生物学的动物、哲学的动物、史学的动物、文学的动物……当动物遇到文化,当科学遇到思辨,当现代交汇过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套启迪智慧的动物书,值得细细品味。
——冉浩(动物学者、作家 )
动物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们对人类而言既充满故事,又陌生难解。从“动物不简单”开始,重新打量被现代人类边缘化的动物世界,细看那些会讲故事的迷人动物。
——陈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绘本研究者)

【媒体评论】
这些小书……是简短的、奇特的、有趣的。对越来越多的动物进行了完美的解释,希望能够更多。
——《卫报》
动物系列,从蚂蚁到白鲸,是一套整齐、紧凑的好书,带着丰富的感情和个人色彩,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风趣的观点,更有精美的图片。
——《卫报》
一套重要的、有趣的动物系列丛书,每本都有精美的图片。关于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探讨,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体现了复杂的情感。
——《星期日独立报》
每本书都对一种动物进行了视角广阔的考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可以说是目前*好的一套自然史图书了。
——《大西洋报》


展开
精彩书摘

《猫头鹰》前言
猫头鹰是一种矛盾体。它是人们最了解也最不了解的鸟类。随便让什么人,甚至是小孩子,去画一只猫头鹰,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画起来。问他们上一次看到猫头鹰是什么时候,他们却会踌躇不决,冥思苦想,然后说记不清了。它可以是书中的图片;很可能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只鸟;也有可能被关在动物园的笼子里。但他们上一次看到一只野生的、处于自然状态的活猫头鹰是什么时候呢?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种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为什么很少遇见活着的猫头鹰,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因为这种夜行猛禽生性胆小,飞行时也没有声音。除非我们想方设法发现一只,用特殊设备进行有组织的夜袭,否则很难有机会与它面对面。可如果我们很少看到它,又为什么会对它的样子这么熟悉呢?这一点就更难理解了。答案在于它独一无二的头部形状。猫头鹰和人类一样,长着一个大圆脑袋,脸部扁平,还瞪着一双间隔很宽的大眼睛。这让它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人类特质,在鸟类中无与伦比,古代有时会把它描述成长着人头的鸟。我们自称智人,意思是“智慧的人”,因为猫头鹰的头长得像人,所以我们称之为“智慧的老鸟”。事实上猫头鹰并没有乌鸦或鹦鹉聪明,但我们认为它聪明,仅仅是因为它和我们长得像。
正是这种像人一样的瞪视让我们觉得自己了解猫头鹰。宽大的脑袋和面向前方的大眼睛,让我们在看一只猫头鹰时,难免会产生与一只正在深思的鸟类亲戚相对视的感觉。也正因如此,我们对猫头鹰既牵挂,又害怕。如果说它们这么聪明,却只在夜深人静时出没,那么它们大概是在做坏事吧?像夜盗一样,趁着受害者最脆弱的时候悄悄接近猎物。像吸血鬼一样,只在太阳落山之后吸血。或许猫头鹰所拥有的并不是智慧,而是邪恶?
当我们研究人类与猫头鹰的关系史时,会发现它确实经常作为智慧与邪恶并存的象征。智慧或者邪恶,邪恶或者智慧,猫头鹰的形象一直在变来变去。几千年来,这两种标志性的含义总是在改变和转换。对于被深深误解的猫头鹰来说,这又是一对矛盾的特质。
在这本书中,我想要研究这两类角色,以及另外的一些。因为如果我们想象出来的邪恶猫头鹰的暴行能够得到控制,转而施加到我们的敌人身上,那么它就能一下子变成保护我们的猫头鹰了。在印度,它还被视为一位女神的坐骑,从天空中飞扑而下;在欧洲,一些人视其为不屈的象征,还有一些人视其为盛怒之下保持冷静的象征。在21 世纪,我们终究还是渐渐对这个星球上的野生动物群体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为其急剧的缩减而忧心忡忡,我们也渴望去理解迷人的猫头鹰生物学。
因此我们在这里要研究很多猫头鹰:智慧的猫头鹰、邪恶的猫头鹰、保护我们的猫头鹰、用来运输的猫头鹰、不屈的猫头鹰、冷静的猫头鹰以及自然的猫头鹰。在很多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我们对猫头鹰的兴趣造就了大量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和人工制品,而猫头鹰用催眠般的凝视俯瞰着一切。
说到我自己,我做动物园管理员的时候,认识了许多被圈养的猫头鹰,而在我四处旅行,制作关于动物生活的电视节目的那些日子里,我又遇见了很多。但说实话,我猜我和你们一样,我在猫头鹰的自然栖息地遇见的野生猫头鹰非常少。然而,我经历过一次难忘的邂逅,当时的每一个细节如今依然历历在目,虽然是60 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还在寄宿学校。一个夏日午后,我漫步在学校附近的乡间,在一片田野的一角看见了奇特的东西。我悄悄地、慢慢地走近,因为我能看出那是某种鸟类,正一动不动地站在地上。我离它越来越近,可它还是不动。然后在我离它还有大约10 英尺(约3 米)时,我恍然大悟,认出它是一只血淋淋的、受了重伤的猫头鹰。它一定是被枪打中了,被陷阱困住了,被某种锋利的线缠住了,或者是在夜里被汽车撞到了。它的伤惨不忍睹,显然会在巨大的痛苦中慢慢死去。兽医也无能为力了。我要怎么办呢?
因为它已经救不活了,我选择了一种很让人不愉快的做法。弃之不顾比较容易,但这就意味着我要任它在煎熬中死去。反过来,如果我杀了它,就会把它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但这样的话,我就得对一个无助的受害者施暴,杀死一只美好的鸟儿。还是个小学童的我左右为难。我看着那只猫头鹰,那只猫头鹰也看着我,它大大的黑眼珠里没有流露出一丝情感。它一定在那儿待了好几个小时,等待着死亡,我们的眼神交汇之时,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牵绊,并且对直接或间接让它受伤的人类怒火中烧。
那是1942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肆虐欧洲。站在阳光下的威尔特郡(Wiltshire)田野角落的这只鲜血淋漓的猫头鹰,不知为何,似乎象征着必将在那一天、在整个欧洲负伤的不计其数的人。那一刻,我对人类恨之入骨。我决定不去选择那个容易的选项。我找到一块大石头,用它砸向这只猫头鹰的脑袋,杀死了它。我为它的煎熬做了个了结,但我感到很难受。时至今日,每当我想起那个时候,还是会感到难受。
这样说有点儿没道理,可如果那只鸟是一只受伤的野鸡,我就不会这么难过。猫头鹰的力量就在于此。我们知道它不是人,但它和人一样形状的脑袋向我们的大脑发送信号,让我们对它产生比那些尖头尖脑的鸟类更强烈的认同感。我们人类在婴儿时期,对于母亲盯着我们的一双眼睛,会做出强烈的反应。我们的基因里已经设置好了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而且是不由自主的。因此,每当我们看向猫头鹰,它就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种特殊的反应,这就让我们对它产生了一种亲近感,虽然它其实是完完全全的异类。
我之所以决定写这本书,也许是想弥补那只受伤的猫头鹰所遭受的伤害。我想为广义上的猫头鹰做一些事情,去说明它们在生物学的角度上是多么迷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神话又是多么丰富多彩,以此来赎罪。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将为它们倾尽全力……


《乞力马扎罗的豹子》第四章  猎杀豹子
在过去的数世纪里,野生豹子面临的威胁之一,是那些来到其领地上的专业白人猎手和大型动物猎人。维多利亚时代的先驱探险家们,偶尔会为了获取食物或保护自己而杀死野生动物,但把猎杀大型热带动物纯粹当作运动的观念,要到20 世纪初才真正流行起来。然后,为了获取悬挂在家中墙壁上的战利品,人们组织了一些大型狩猎旅行队。这些旅行队不使用车辆,而是带有庞大后勤团队的徒步狩猎。后勤队伍中包括行李搬运工、帐篷服务员、民兵(武装警卫)、驯马人、背枪支的人,一整群被拉来提供支援的当地人。有些规模最大的狩猎旅行队需要雇用数百名非洲工人。1909 年,当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President  eodore Roosevelt)到非洲狩猎时,他使用了一支包括250 人的后勤团队。他的猎获物总共有1 100 件标本,包括512 头大型猎物。[1] 尽管有仆从队伍在场,却仍然发生了多起事故。到了关键时刻,直接暴露在各种伤害中的却是那些白人猎手及其客户——探险家、皇室成员、政府首脑、电影明星、国际名人。根据一部有关白人猎手的历史,“数量令人惊愕的猎人在追逐猎物中死去——被动物击伤、掏去内脏,或者被决意复仇的野兽在盛怒中用长牙刺穿”[2]。
除了罗斯福总统,参与这些早期狩猎登基成为爱德华八世之前的威尔士亲王(1928 年)和厄内斯特• 海明威(1933 年)。而后,还有一些好莱坞明星在影片中美化这些大型野生动物猎手,其中包括1952 年担纲主演《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的格里高利• 派克(Gregory Peck),以及在1953 年主演《红尘》(Mogambo)的克拉克• 盖博(Clark Gable)。
在早期阶段,殖民地当局发现自己可以从这些有组织的狩猎中赚钱。例如,在1909 年,英国殖民政府以每份50 英镑(在当时是一大笔钱)的价格发放东非狩猎许可证。凭借它,你有权射杀以下动物:2 头水牛、2 头河马、1 只旋角大羚羊、22 只斑马、6 只长角羚、4 只水羚、1 只扭角林羚、4 只小林羚、10 只转角牛羚、26 只麋羚、229 只其他羚羊、84 只疣猴和数量不受限制的狮子和豹子。之所以不限制猎杀的狮子和豹子数量,是因为这些大型猫科动物会杀死牲畜,因此被归入害兽一类。稍后,前往非洲的大型动物猎人的终极目标,就是猎获所谓的“五大猛兽”——大象、犀牛、水牛、狮子和豹子。据描述,目睹这些威武的丛林霸主倒在地上,是人类已知最兴奋的肾上腺奔涌时刻。在20 世纪上半叶,没有人觉得这些行为异常或残酷,也没有人提出反对的呼声。在电影院里,记录大型动物猎人猎杀行动的影片对这些人的勇敢充满溢美之词,对他们面对的野蛮兽类则充满恐惧。
有个人尤其对美化这种新兴运动助益颇多,那就是美国作家厄内斯特• 海明威。海明威自己就是一名贪婪的猎人,在其长篇小说中,他把那些通过追逐危险动物来考验自身的男人当作主人公。他们不得不通过体力方面的巨大冒险,并最终杀死其战利品,来证明自己的阳刚之气。在他的《在密歇根州北部》(Up in Michigan)、《两代父子》(Fathers and Sons)、《弗朗西斯• 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一日等待》(A Day’s Wait)以及其他短篇小说里,那些男性人物不得不通过杀戮大型动物来找到自我。在他1938 年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一头豹子在故事开头标志性地露面,是其中闻名于世的一个情节。在第一章开头之前,小说出现了如下叙述: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高达19 710 英尺(约合6 千米)的雪山,据说是非洲最高峰。它的西峰被马赛人称为Nghe Nghe,意为“神之居所”。在靠近西峰的地方,有一具被冻僵的豹子干尸。没人能解释这头豹子到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寻找什么。
海明威显然是把这头豹子当作一种象征,不过到底象征着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对于这一点,至今仍有争议,存在若干完全相反的解读。看起来,在海明威心里,这只动物很可能是为了逃避猎人的枪口而孤注一掷地爬上这座高山,却为此而一命呜呼。有趣的是,他这段关于豹子出现在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叙述是有事实根据的。在那座山上,真的有一头被冻僵的豹子。它是登山家唐纳德• 莱塞姆博士(Dr Donald Latham)在1926 年发现的,就躺在那座火山坑的边上,现在那个地方被称为“豹角”(Leopard Point)。莱塞姆切下那头豹子的耳朵作纪念,后来的登山者也带走一些样品,直到它最终于20 世纪30 年代初彻底消失。传教士伊娃• 斯图尔特-沃茨(Eva Stuart-Watts)于1929 年登上这座山,在其著作《非洲的神秘苍穹》(Africa’s Dome of Mystery)中,她为这头豹子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在顶峰附近,我们找到一具保存完好的豹子尸体,最初由坦噶尼喀政府农业部的莱塞姆博士于1926 年在雪中发现并挖掘出来。没人能够解释是什么诱使它冒险进入这片如此寒冷而荒凉的土地;不过,有可能是一些狩猎旅行队携带的肉类的气味,吸引它随着他们的小路追踪,直到它在荒芜的顶峰遭遇一场暴风雪而死去。[3]
可悲的是,像海明威这样的人,虽然能够笔下生花,却也为一种唯恐自己写作技巧不够娴熟的深深忧惧所困扰,因此他(及其笔下那些虚构的主人公)终其一生都不得不通过杀戮威武的野生动物,来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更可悲的是,当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写作时,大多数人都为他的“勇敢猎人”姿态而鼓掌欢呼。
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当动物保护运动蓄势待发时,负面的评论才开始出现。出现这些声音是出于若干原因。首先,在50 年代,人们发现,如果你仅仅携带一台照相机就去徒步追踪大型野生动物,那么你就更加勇气可嘉。如果你用照相机拍摄而非用枪支射击,你就能带回精彩的照片,毫不逊色于旧式的动物战利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甚至更胜一筹,因为照片为那些真实的片刻,即赤手空拳的“摄影猎人”近距离面对其猎物的时刻,提供了视觉记录。其次,一些纪录片开始向广泛的观众展示这些野生动物的迷人风姿。你对它们的自然生活方式了解得越多,就越发难以把它们描绘成可恨的怪兽。再次,早期的猎人在他们大范围的屠杀中如此残酷无情,许多最大型的动物已经变得越来越罕见。最后,还要加上热带非洲人口的戏剧性增长,他们每20 年就增加一倍,众多的市镇中心已经取代了从前的部落村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逐渐改变了公众对大型动物猎人的态度。如今,他们在现代人心目中就像古董和社会中的化石,成为各种玩笑、漫画和搞笑小品嘲弄的对象,在动物权利运动中一些更极端的成员看来,猎人不仅仅是猎人——如今,他们已经接替自己的野生动物战利品,扮演起了怪兽的角色。那些勇敢的猎人装腔作势地抱着一支步枪,一只脚踏在被他杀死的动物尸体上面,摆出这种姿势拍出的典型照片,如今已被视为几乎跟中世纪一样落伍的野蛮粗俗之举。
对厄内斯特• 海明威来说,幸运的是,他没有活着看到这种变化,因为到1961 年,就在舆论对他的英敢猎人哲学开始产生激烈反应之时,他端起自己心爱的猎枪,装满子弹,把枪管放进自己嘴里,扣动扳机,将自己的脑袋炸开了花。猎人的启蒙者就此命丧黄泉,随之也带走了整整一个认为“猎杀野生动物才有男人味”的时代。
动物福利界给这些人贴上“道德破产的精神变态者”的标签,到20 世纪末,他们以为这种人终于走向了末日。但他们错了。事实上,神枪手猎人至今仍在范围相当广泛的地区继续杀戮野生动物。1972 年,美国为了根绝豹皮服装,一种几乎把野生豹子逼上灭绝之路的时尚,而禁止任何涉及豹子或豹子器官的贸易,相当于自动宣布进口猎杀的豹子战利品为非法。为了推翻这一法规,狩猎运动游说团开始了漫长的游说活动,到1982 年,他们成功地获得进口其豹子战利品的官方许可,如今禁令仅限于商业贸易。由于他们现在面临动物权利运动成员的强烈反对,这些狩猎兄弟会不再像过去那样大肆宣扬其冒险经历了,但这些冒险仍在继续。洛• 哈拉莫(Lou Hallamore)和布鲁斯• 伍兹(Bruce Woods)合著了一本书——《非洲豹猎杀指南》(CHUI! A Guide to Hunting the African Leopard),教年轻猎人学习射杀豹子的技艺,由加州一家被称为“战利品陈列室图书公司”的机构于1994 年出版,并于不久前的2011 年重印。[4]
到了21 世纪,大约有一打位于非洲热带地区的国家允许大型野生动物狩猎。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从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e Convention for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CITES)获得每年的猎杀数量配额,规定了在各自地区允许运动型猎人射杀的豹子的最大数量。下面这份汇编于2004 年的表格,就注明了各国的配额:
博茨瓦纳130 中非共和国40 埃塞俄比亚500
加蓬5 肯尼亚80 马拉维50
莫桑比克60 纳米比亚100 南非75
坦桑尼亚500 赞比亚300 津巴布韦500
从该表格中可知,非洲热带地区每年共有2 340 头豹子为供人娱乐而遭射杀。[5] 到7 年后的2011 年,随着表格中增添了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两国,而纳米比亚、南非和莫桑比克的配额增加一倍,这个数字增长到2 653 头。下面这段引自非洲一家狩猎组织的声明非常清楚地解释了这一情况:
在非洲可猎杀的所有“五大猛兽”中,豹子很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猎杀豹子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敏感问题,因此我们只能在非洲的某些地区狩猎豹子,这些地方的政府当局会发布合法许可证和标签。在大多数国家,都不许使用猎犬,而其他国家则允许。不过,如果你希望进行一次非常难忘且收获丰厚的狩猎,那么使用诱饵,并使出你的全部狩猎技巧,以公平狩猎的方式来猎杀豹子,就是回报最丰厚的……重要的是,在做出决定之前,要询问具体的地区每年可猎杀多少豹子……公众中似乎存在一种呼声,声称豹子在整个非洲都处于濒危地位。这对某些国家或部分国家的某些地区来说是事实,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并非如此,那里的豹子实际上往往是太多了。所有豹子猎杀许可证都由自然保护部根据每年的普查数据来发放……
如今,纳米比亚是默许猎杀豹子的若干国家之一。该国的一家狩猎公司以如下方式为这种做法辩护:
跟普遍的看法相反,豹子在纳米比亚并非濒危动物。但由于它们大体上属于夜行动物,很少被人看见,因此才存在这种认为它们罕见的错误观点……由于它们习性隐秘,因此在14 天或21 天的狩猎之旅中,如果不使用诱饵,要成功地猎杀豹子就非常困难。设置诱饵是最通行的做法,需要在黄昏时分躺在距离诱饵75 码(约69 米)或更远的隐蔽点等待。豹子非常警觉,往往要到完全天黑前的最后时刻才会来到诱饵所在的地方……真正的挑战是利用自己的技巧与豹子的技巧对抗,设法胜它一筹,在有充足光线射击时让它上钩。据说,猎杀大象靠脚,猎杀水牛靠胆量,猎杀狮子靠决心,不过猎杀豹子就要靠头脑了……能够带来足够静压冲击力的榴霰弹会撂倒体形最大的豹子……纳米比亚最近已成为非常流行的豹子狩猎目的地。
纳米比亚的一家机构提供了如下价格:“豹子战利品:10 000—12 000 美元。豹子诱饵:2 500 美元。豹子狩猎许可证费用:1 000 美元。”在津巴布韦,一个狩猎组织夸耀说:“凭借高超的配额管理,我们仍然能够在每个狩猎季供应巨大的豹子……布别谷保护区(Bubye Valley Conservancy)将为2012年狩猎季供应津巴布韦最大的豹子,巨大的雄性……”他们在2014 年提供为期两周的狩猎之旅,价格为15 400 美元。在莫桑比克,这个价格还要更高一些:“为期10 天的豹子狩猎之旅,含1 头豹子及猎狗若干,费用共计29 500 美元。”
尽管博物学家们通过电视纪录片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尽管动物保护活动家发动了攻势强大的公共运动,但海明威的幽灵似乎仍然在全世界的荒野地区昂首阔步,下定决心要通过高性能步枪的望远镜瞄准器而非现代照相机的长焦镜头,一窥豹子的踪影。
这份有关豹子狩猎的记述主要聚焦于非洲。印度的情况截然不同。在更早的几个世纪里,强大的印度土邦邦主会组织盛大的狩猎团,尽管主要针对凶猛的老虎,但豹子也会遭到猎捕。数量庞大的大型猫科动物遭到猎杀,其种群开始缩小。而在当时的非洲,还只存在小型的部落社区,没有这样的大规模杀戮。20 世纪初,当那些著名的白人猎人在非洲变得活跃时,大型猫科动物的数量仍然充足。可是在印度,它们已经不太常见了,不过,在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于1947 年结束之前,这里仍有足够的数量来满足那些富有的猎人。[6] 实际上,晚至60 年代,印度贵族依然会举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1961 年,当英国女王与菲利普亲王造访斋浦尔(Jaipur)土邦邦主时,菲利普就参加了一次这样的狩猎。英国媒体义愤填膺,当亲王在第二次狩猎中获得射杀更多大型野生动物的尊荣时,他陷入一种尴尬的外交困境中。如果他拒绝邀请,那不啻于羞辱其贵族东道主,但英国媒体提醒公众,菲利普亲王恰好是新兴的动物保护运动的领袖,而他已经开始变成彻头彻尾的伪善者了。(他从1961 年至1982 年曾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分会的主席。)对这个困境,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解决办法是让他扣动扳机的指头患上化脓性甲沟炎(一种脓肿),使得他无法用其猎枪开火。如此一来,射杀大型野生动物的事就不得不由皇室的其他成员来完成,而他也就能设法避免招来更多批评了。
1972 年,印度引入野生动物保护法案,印度豹子被列入表I(获得绝对保护,违反者会受到严惩)。这意味着,从那时起,即使豹子造成了麻烦,也不能把它一杀了之,而必须将它抓住并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至今。然而,为了向远东地区出售虎豹制品,每年仍有盗猎者杀害数百头印度豹,不过这完全是违法行为。因此,尽管众多现代的非洲国家按照官方规定是允许猎杀豹子的,但在印度,这却是犯罪。
老虎仍然是那些盗猎者的主要目标,但如今它们已经如此罕见,因此豹子便不得不充当这些体形更大的近亲的替代品。《印度时报》(Times of India)报道:“中央调查局的野生动植物犯罪组估计,每缴获1 张虎皮,在同一批货物中都至少有7 张豹皮。2004 年,在喜马拉雅山区没收的一批虎豹皮中,一共发现了31 张虎皮和581 张豹皮。”

展开
目录

1.《一只猫头鹰,是一只猫头鹰》
前 言
第一章 史前的猫头鹰
第二章 古代的猫头鹰
第三章 药用的猫头鹰
第四章 象征性的猫头鹰
第五章 富有寓意的猫头鹰
第六章 文学中的猫头鹰
第七章 部落里的猫头鹰
第八章 猫头鹰与艺术家
第九章 典型的猫头鹰
第十章 罕见的猫头鹰
大事年表
2.《乞力马扎罗的豹子》
前 言
第一章 古代的豹子
第二章 部落时代的豹子
第三章 豹子邪教
第四章 猎杀豹子
第五章 豹子袭击事件
第六章 作为象征的豹子
第七章 作为装饰的豹子
第八章 美术中的豹子
第九章 马戏团的豹子
第十章 驯养的豹子
第十一章 野生豹子
第十二章 豹子保育
大事年表
3.《是猴子,不是你的穷亲戚》

第一章 神圣的猴子
第二章 部落中的猴子:神话与迷信
第三章 被鄙视的猴子
第四章 好色的猴子
第五章 讨人喜欢的猴子
第六章 为人类所用的猴子
第七章 猴子语录
第八章 猴子和画家
第九章 作为动物的猴子
第十章 不同寻常的猴子
第十一章 罕见的猴子
第十二章 新发现的猴子
第十三章 聪明的猴子
大事年表
4.《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仆从千千万
第三章 堪为典范的蚂蚁
第四章 外 敌
第五章 内 敌
第六章 作为机器的蚂蚁
第七章 暧昧的蚂蚁
大事年表
5.《如果没有大象》
第一章 长鼻目
第二章 令人惊叹的生理
第三章 描绘大象
第四章 驯用大象
第五章 保护大象
大事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