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荀子研究(第三辑)
0.00     定价 ¥ 8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76221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荀子研究(第三辑)》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专题论文集。《荀子研究》是不定期出版的学术专题论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本着荀子“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的精神,以严肃、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荀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海内外交流提供学术平台。
  《荀子研究(第三辑)》精选了《<荀子>真伪:原则、方法及其问题》《荀子二元对治下的人的非主体性》《治人与治法——从萧公权先生对荀子的评价说起》《“君-臣-民”伦理关系的重建:荀子“忠”与“诚”概念探析》《论平等与秩序的冲突——对荀子与列维纳斯的一个比较》《荀子之“礼”:在内外交融中成善》《陆九渊的荀子观论析》等相关研究文章,对《荀子》的人性观、道德观、政治观念、礼治观及《荀子》一书的流传、《荀子》的历史地位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基于荀子所理解的人性结构,人性中应该包括了“好利”“嫉恶”“好声色”的生理欲望、欲求以及相对中性的感官知觉能力和理性能力,荀子所讲的性恶也主要是针对生理欲求而言的,他强调生理欲望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和规范必然会走向过度,必定会产生恶。上文我们分析了中性的理性能力通过特定的运作机制可以产生道德,从而构成荀子哲学中道德或善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来源。实际上,人的生理性感情和欲望也具有复杂性和两面性。所谓的复杂性是指人的情感欲望、生理欲求不仅仅只有“好利”“嫉恶”“好声色”这些荀子所强调的方面,它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两面性则是指情感欲望、生理欲求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力量自然会走向过度和无节制,然而就其在走向过度和无节制之前,本身无所谓善恶,而且它有可能成为善的来源和道德的推动力量。
  人的感情欲求方面内容丰富,比如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等的追求,这些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的自然情感和欲求,这种欲求本身是中性的或者说不必然是道德的,而且如果不加礼义的指导和限制的话,它们也会导致混乱,从而也就与荀子的“性恶”判断不相违背。然而,这些感情要求实际上可以成为道德的有效基础。此外,如果把追求名誉、名声、别人的肯定等也看作是人的自然情欲或要求,那么道德的来源就更容易在人的情感欲求中找到根据。荀子一方面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荣辱》),承认了君子小人都好“荣誉”,又认为好荣、好名之要求可以推动人的道德修养。《君道》篇中说:“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致士》篇中也讲:“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实际上都是强调“贵名”对于自身道德提升的积极影响。正因此,荀子并不是一味排斥人的欲望、要求,而是主张“养欲”:“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总之,在荀子的哲学中,对于人的这些情感要求也是承认的,而这些情感要求实际上也可以构成荀子道德哲学中善的来源的一个重要基础。
  即使“好利”“嫉恶”“好声色”这些荀子认为如果不加约束必然会走向无节制的欲望、欲求,在适度的范围内,未尝不可以成为善的来源。以“好利”之性为例,是在荀子看来,“好利”是人的本性,如果不通过“伪”的努力,“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性恶》)。然而,在未走向过度的情形下,自利的“好利”之性不一定和利他相矛盾。邓小虎在<荀子的为己之学》中论述了两方面的理由:“其一,‘自利’和‘利他’所涉及的‘利’不一定是你少我多或者你多我少的零和关系。恰恰相反,其间所涉及的‘利’可以是互相滋长,因分享而扩大的非拥占式的价值(non-possessive goods)。譬如亲情,友情,爱情,都可以通过真诚的投入和相互的分享而共同进益。也譬如团体游戏的快乐,恰恰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分享,而有更大的得益。”“其二,‘自利’不需要聚焦于狭义的利益,而可以同时涵盖价值追求。对我自己有好处的可以是‘利’,也可以是‘义’,并且道德伦理的追求或许恰恰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成分。换言之,只要我仔细思考‘个人的观点’,我们会发现‘个人’并非道德伦理的敌人,另一方面,道德的观点需要证立,也并非如何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而是说明伦理道德在什么意义上和每一个人相关,并且道德伦理如何在成就每一个人的同时成就群体生活。”①这意味着人的自利的倾向与利他(道德)并不是纯粹的对立关系,而是有可能存在统一性关系的,自利和利他不一定是不兼容的。在最初的善的产生过程中,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需要,与“利他”存在一致关系的自利欲求,再结合理性的“审慎考量”,在荀子的道德哲学中共同促动了最初的善的产生。
  黄百瑞考察了荀子哲学中的一些自然情感,比如对故去亲人思念的悲情、对仁慈心怀感戴的温情、受音乐的激发而调整行为的倾向、对和睦关系的向往及“以德报德”(return good for good)的强烈冲动等等,他指出这些自然情感与道德存在一种“意气相投”(congenial)的关系。②这些自然情感与人性的自利相关,并不直接就是道德情感,但是这些自然情感与道德存在着天然的亲近性,正是由于这些内在于人性的自然情感为人们最初的道德义务感的养成提供了动机和条件。
  ……
展开
目录
哲学思想研究
《荀子》真伪:原则、方法及其问题
——关于《荀子》真伪问题的方法论考察
荀子“二元对治”结构下的人的非主体性
“内圣”与“外王”的不同侧重
——孟子和荀子人格观比较
荀子道德哲学中“善的来源”问题续论
“性恶”何以成“善
——荀学进路下从自然之性到礼义之文的跨越
论荀子的”义
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治人与治法
——从萧公权先生对荀子的评价说起
“君一臣一民”伦理关系的重建:《荀子》“忠”与“诚”概念探析
论平等与秩序的冲突
——对荀子与列维纳斯的一个比较
赓续与发挥:荀子“君臣关系论”探析
《荀子》“法后王”思想新探
礼义教化思想研究
荀子之“礼”:在内外交融中成善
善《易》者不占:“文教”视域下荀子易学观
著诚去伪与穷本极变:荀子礼乐合一的教化观
荀子乐治思想探析
荀子“治气养心”之术探究
荀学史研究
荀子与汉代《诗经》学的传授
陆九渊的荀子观论析
求同视角下的荀子思想比较研究
——论近年来海外荀子研究的一种趋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