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班演义》:
这年四月二十四那天一早,已多年没热闹过的望城头村,开元宫前新搭起的五彩戏楼下,早已聚起了不少的村人,或站或坐,闹闹哄哄地围观戏班装台挂幕。人群里,早先望城头复源班演包头的冯耀熙和复盛班演二净的安濡笃,而今歇业在家的俩老家儿,指着戏楼上刚挂起来的条幅——“高邑东宅三乐意班”,你一言我一语地搭话,言语问却多含不屑与嘲讽。
望城头也叫望头,是晋城西南厢四十八里处的一个村庄。因站在村西高岭处,能望见周村镇的城楼,故得此村名。望城头村子狭长,西高东低,东西绵亘里许,周长三里有余。村东北一条官道,南通清化,西至翼城,是驮骡马帮必经之道。踞地利之便的望城头,自古以来就是轮聚辐辏、车马繁华之地。
虽轮聚辐辏、车马繁华,却奈何山多土薄、地瘠民贫。此地乡民受此窘迫,多以营务拉脚赶牲口为业,亦有不少子弟不得已入了梨园行。百姓间自古就流传着“秋泉、李寨、望城头,不是唱戏就赶牲口”的谚语,说的正是这一带赶脚的多,唱戏的也多。望城头千户人家中,以唱戏为生者就有三百余。村里先后有过恒顺班、义盛班、复源班、复盛班等十数个戏曲班社。村人郭王保、翟根印、翟宿州、郭圭圭,都是上党戏里的好把式。戏王茹补补、名红生段发荣、名小旦刘、r头、名二净陈喜科、名小生霍银州,也都是秋泉李寨望城头这一带人。
只听那冯耀熙说道:“三乐意,三乐意,也不知是个甚样的草台班子,也敢来这开元宫前献丑?”安濡笃一旁帮腔道:“可不是甚!想当年,咱望城头就是唱那庙会戏,也是非进过文庙的上五班不写。现如今,就算是敬献给祖师爷的神戏都敢瞎对付!世道变了,人心坏了啊!”
望城头村里有座开元宫,正殿居中端坐着的老郎神,龙眉凤目,三绺长髯,头戴乌纱帽折上巾,衣着赭黄色金龙袍,左右有内相式侍者伺候。儒雅俊秀、王气尽露的老郎神,相传就是唐明皇李隆基。一生笃乐好舞、精通音律的他,登大位前任潞州别驾时,就经常出入于道观,与演奏法曲的道士们过从甚密。山西,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繁盛之地,域内道教宫观比比皆是。道教祀神以乐为尊,道教音乐博采众长、细微精深,潞州别驾李隆基浸淫其间良久,自然对此了如指掌。登大位后的他,将道教法曲引入宫廷,设立法曲部,又设教坊司,且亲自于梨园中教习歌儿舞女。史载:“逢梨园演戏,明皇亦扮演登场,掩其本来面目。惟串演之下,不便称臣,而关乎体统,故尊为老郎之称。”后世伶界艺人深念明皇恩德,奉其为梨园始祖,尊其当年串演时之虚号“老郎神”为名,传布后世。
俩老家儿你唱我和的一番对话,像是给本就沸腾大锅底下的烈火上又浇了勺油,人堆里更加乱语喧哗,纷纷评头论足起了这前来献演神戏的高平东宅三乐意戏班。
此番前来的三乐意起班未久,的确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戏班子。这也难怪望城头的村民们会有如此热烈的议论。望城头可是个戏窝子,什么大名鼎鼎的戏班没见过?再者说,在这戏曲班社林立的上党之地,配在开元宫前献演神戏的名班社,数出一百家去,怕也未必能轮得上一个起班未久的戏班啊!可见过大世面的望城头村民们却也心底明白:能被邀前来这祖师爷驾前献演的班社,想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试问所有的梨园子弟,谁人又敢在老郎神驾前耍滑头?评头论足,众说纷纭。开元宫前的望城头村民们,对这三乐意戏班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清代的康熙至道光年间,山西境内梆子声腔兴盛,梨园行空前繁荣。望城头开元宫即建于道光甲申年,此后历五十载岁月荏苒,风摧雨浸的开元宫,于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时就有过一次重修。展眼间又是数十载光阴,到了一九一三年,上党地界的戏曲艺人们喜逢新世、心怀愿景,从望城头走出去,遍布于上党各大戏班里的名艺人们带头集资,将墙坍屋漏、蒿蔓藜侵的开元宫内外修缮,重绘朱阁绿牖,再装玉貌金身,焕新了庙貌,也设立了新规:由望城头的名艺人按年轮班执事,主持当年开元宫里的一应祭祀,并安排望头籍老艺人郭发卿留守开元官,供奉日常香火。工成之日,望城头阖村喜气洋洋,赛社迎神、献戏酬神;在村边姜沟滩打铁花、放烟火,这些本应在年节时才会举行的隆重仪式,一并被安排在庆贺开元宫缮修庆典时举行。还特意邀请了高平东宅三乐意戏班,前来为老郎神献演神戏。
……
展开
——赵宇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赵清海玄孙
★东宅村是三乐意的福地,三乐意是东宅村的招牌。《上党戏班演义》写山西上党地区梨园行里的诸多逸闻旧俗,用较大篇幅对故乡东宅三乐意戏班做了细致而深情的描述,这是对故乡故人旧事的缅怀与致敬,也是对故乡哺育之情的感恩与回报!
——中国移动党组宣传部卢小山
★在一代又一代戏剧班主的带领下,上党梆子从兴盛、衰落、式微到重新兴起。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中间戏班所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不也是唱戏人的人生经历么?《上党戏班演义》虽然是一部章回体小说,但虚构成分少,真实内容多,故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上党梆子和表演梆子的人的传记,读者自鉴之。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韩兵强
★上党戏班,是泽州的音符、赶集的号角、流动的艺术。太行山村的乡亲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见到的是黄色的土地丘陵、破败的高墙大院,而这些荒凉的景象,在走过大大小小村庄的戏班眼中,都是厚重的历史。
——北京市演出公司孔伟伟
★作者深谙明清白话小说之语言精随,用精准的描述为读者还原了清末以后上党梆子的百年风云和上党地区的民俗风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活场景如同再现,亲情友情荡气回肠。读之,口舌生香,品之,回味悠长。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小说与传奇之精华的文学佳作。
——文化学者李军雷
★本以为是上党版《同光名伶十三绝》,却原来是泽州版《清明上河图》。《上党戏班演义》讲述了百年间上党戏班和众伶人的故事。其独特之处在于:在刻画人物的同时,用大量笔墨对上党地区的民俗风情进行了描绘。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浓郁的上党风情迎面扑来,太行村落间,伶人和乡民们的日子活色生香,俊一幅立体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
——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副会长侯自强
★章回体适宜写大跨度的时间、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繁复的故事。《上党戏班演义》就采用了章回体,回目对仗工整,言简意赅。小说描写上党地区梨园众伶人苦辣辛酸、坎坷艰辛的演艺生涯,跨时百年、人物众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真实的情感,恰似一溪漏潺的“小桥流水”,让人读来百感交集,另有一种不舍。
——上党营造社张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