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云端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口译教学探索》:
二、口译教材内容与口译形式特点的契合
口译教材内容要符合口译形式特点,助力学生通过内容习得口译原则与方法。口译首先是通过口语进行交际的跨文化活动,因而口语化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口语化是口译与众不同、不容小觑的重要特点。书面语或口语的文字转写难以展现讲话人的语速和口音等音容音貌,不适合作为口译教材;音频和视频虽然可以更好地呈现口语特点,但是录制的朗读材料,缺乏口语现场表达抑扬顿挫的鲜活语调和现场感,也不是适切的口译教材;唯有口译活动的现场录音、录像(如会议口译录音、录像),既能够展现口语性特点,又充满职场的鲜活与变数,是最适合的口译训练教材。
其次,口译训练的讲话材料需要内容完整且独立,最好附有背景介绍或者译前准备信息,方便辅助并引导学生在训练之前获取必要的认知补充(cognitive inputs)。这种方法与释意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口译员利用自己的认知补充翻译语言意义,而不只是在字词层面传译语言(Lederer2003)。近十年来,口译教材编者认识到并践行了这一点,但是背景介绍多属宏观政治经济概述,鲜见具体讲话人和会议背景介绍,不利于模拟职场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译前准备,对口译仿真训练教学造成误导和障碍。
再次,现实性是口译训练中的重要因素(Seleskovitch&Lederer,2011)。2008年前后出版的教材中都编排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内容,彰显了很强的现实性。但是,有的口译教材用回译的语篇取代了源语语篇,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口译教材中对中国国情和各地概况进行英译汉是较为常见的内容。虽然这类内容实效性较强,但没有考虑到对中国国情的介绍多为汉译英,忽略了口译的方向性特点。口译是技能性课程,教学时不能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法,而是需要按照现代教材观念,自下而上进行诱导(夏纪梅,2003)。口译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的译法,编者可以提供多种译文,附加解释,以展示不同的口译环境、技巧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译文,帮助学生习得口译理论和实践技能,但是截至目前此类教材凤毛麟角。
三、口译教材设计与口译教学方法的搭配
口译教材的设计,宏观上应提供支撑教学的理论框架,辅助和规范教学;微观上,规划教学方法细节,践行高效教学。
巴黎释意学派(巴黎释意学派教学方法开启了口译教学方法的先河,他们的教学方法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得到了欧盟的认可和支持,成为国际口译教学方法的标杆。)倡导口译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员由刚刚进入学校到掌握广泛知识和语言知识、提高智力,特别是提高国际会议口译的职业能力”(Seleskovitch&Lederer,1991)。因此,教材设计应兼顾技能、语言、文体和方向性造成的技巧搭配、语用特点、语体风格和话语难度等。
但是据研究统计(王斌华,2012),我国早期口译教材普遍缺失口译理论架构的支持,也没有彻底区分口译教学与外语教学,而是将口译作为外语学习的一部分。这些教材所涉专业、领域颇多,设计期望学习者了解不同主题英汉表达方法和语法差异,理论层面体会两种语言差异,从而提高外语口语能力。
遗憾的是,之前的设计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技能学习是口译习得的敲门砖,是口译教学不容置疑的主线。按照习得规律,通常在掌握口译基本原则、了解口译的基本技巧之后进行主题口译习得。20世纪末大约七成的口译教材遵循主题编写结构,内容编排类似于口语或外贸教材,仅将练习转换成口译训练,却缺失与相应口译技巧(发音、断句、成语谚语和数字口译等)的结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