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新论丛:文化产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1.文化产业在市场条件下忽视产品的社会责任、价值使命和时代精神,导致文化产品境界和品位的下降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的思想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文化作品思想空洞、价值扭曲,甚至传播非科学的思想观念,对于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很多文化产品淡化和消解政治意识形态、价值信仰和终极关怀,价值灵魂的缺失、思想观念的苍白,存在着反主流文化的不良倾向。
2.文化产业把排名、销量、利润等“数据化”指标作为自身竞争力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冷落
文化产业主体关注的是短期目标和眼前的经济效益,注重“眼球效应”和“注意力效应”,因此出现了哗众取宠、庸俗化、平面化的问题,甚至发现存在腐朽落后的“反文化”主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文化大行其道,文化的高雅品质被忽视。
3.西方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借助文化产品推销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可控性提出挑战
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矛盾与斗争日益复杂,西方国家利用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和传播渠道优势,把扩大自身文化产业的全球影响,作为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全球化并不是每个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共同展现、和谐共处的舞台,而是世界文化中心力量与边缘力量相互竞争与冲突并不断结构化的进程。西方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紧张矛盾。西方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文化的压路机,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力量,它不仅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推出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而且天然地传播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消费西方文化产品、追崇西方文化时尚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西方的价值观,而我国文化产品未能充分确立和表达自身的价值立场和话语权,缺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立场与态度,存在着“失语症”和“他者化”的倾向。
4.我国文化产品对核心价值观的创作和开发,仍然面临着专业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制约,相应的要素禀赋还不够充分和成熟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企业规模、专业技术、传播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主题表达、情节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对市场条件下实现核心价值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
1.2.4本研究需要确立的科学实践思路
加强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及指导,保障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路,转变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
实施和推进文化产品、技术手段和宣传方式的创新战略,探索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方式现代化的有机统一,通过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全面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和价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探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互动的合理途径,发挥市场对文化产品生产的激励和调节作用,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条件和规律,有效地避免庸俗文化、落后文化充斥市场,为弘扬主旋律提供强劲的经济动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