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朵花中也蕴藏着存在的法则一样,每一件器物中也存在着工艺的法则。美丽的古代作品对我诉说了些什么?我将毫无保留地记叙下来。以下就是工艺应该遵守的法则。遵循法则者可称之为美丽的、正确的、健全的、完整的工艺,与之相悖者则失去了工艺的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艺的法则为何?已阐述的“工艺美”向我展示了以下几条法则。
(一)工艺的本质为“用”,“用”是高于一切的根本。一切品质、形态、装饰,关于工艺的一切围绕“用”运转。离开这一中心,工艺性和工艺美也将逐渐丧失。器物是美或丑,是徒劳或是高价值,一切的根本取决于它是否有用。要成为正确的工艺,就是致力于其能实现“用”。这个目标才是健康美之母。形状是为“用”服务的。安定之美基于“用”而成,姿态之美是为了帮助“用”的发挥。难道不该认为这是服务观念的体现吗?忽视“用”,可以得到从器物中联想到的诚实、健康、朴素之类的美吗?
将“用”放在次要位置的话,工艺的本质和美就将死去。看看古籍的装帧吧,那所有稳健的美感就是从实用而来的。比起它们,只是为了美的现代装帧必然是丑陋的。注重美之人,必然是要饱受被美所抛弃的矛盾。因为在工艺中,只有“用”产生美。更不要说为了利益而做出来的东西,会伴生怎样的性质和怎样的美呢?制作无用之物时,他没有完成任何工艺上的任务。真正追求美的人,不追求美,而追求“用”。工艺美的奥妙只存在于“用”。“用”与美在工艺中是同时实现的。在工艺的世界中,怎么会存在“唯有美”却无用的怪物呢?
然而我还是要小心补充一句。这里的“用”不单是物质上的用。唯物意义上的“用”不过是架空的概念。“唯有美”也是唯心意义上的空论。“用”是物和心两方面的“用”。物质和精神不是二相,而是不二。所有谬误和偏见都是从物心区别中产生的。如果只是物质上的“用”,那又何须美呢?色彩、花纹也将即刻从工艺中消失吧。从唯物观点看一件作品,将很快与丑结合在一起。相反,如果是为了心而制作,又需要什么“用”呢?如果只是为了表现美,又怎么会有愚人选择用途。不是还有绘画和雕刻吗?工艺因无心之用而活。无心之物,无物之心,都不过是抽象概念。违逆心,器物不能顺利起作用。丑陋之物自然不会称手。难道会有纯粹是为了心而制作的器物吗?美丽之物,自然会让人想去使用。不想使用的美,不能称为真正的美。欠缺美的器物不是完整的用具,欠缺“用”的器具不是完整的美器。
就像锄地时会口唱号子,实用的器物也伴随着美。“用”产生美,美帮助“用”。“用”是不二物心的“用”。实现“用”,就实现了工艺。远离“用”,同时也远离了美。装饰品为何丑陋?全因它们不是用具。纤细、华美、细致,这些性质并无用处,所以远离美。相较于工艺,它们更接近于美术。因为它们首先追求美,再追求“用”。但在工艺领域,放弃“用”就是放弃美。不能服务、只能装饰的器物在工艺中是有罪的。同样,奢侈于道德有罪。被认为是美的顶点的初代茶具,原来就完全是为了实用而制作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