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第1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460810
  • 作      者:
    辜正坤主编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第1辑)》主要内容包括:吴宓与弥尔顿、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东方书写研究、中美自白诗派自白话语形态比较、谈中西哲学对比视域下的悲剧“怜悯”、金素月所译唐诗与其创作诗之间的关系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第1辑)》:
  1.中国: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倾向的必然性
  西方:征服自然,战天斗地思想倾向的必然性
  对古代中国而言,中华远古民族处于这种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中,既有肥沃广阔的土地资源,又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当然会走上顺应自然的道路。自然条件如此优厚,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天地如此有利于人,因此人类顺应它们就可以生存得较好,没有必要与天斗,与地斗。由此看来,中华民族选择农耕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是势所必然的选择。相对说来,这种选择最省力也最便宜,这是以较低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其他的生产方式如畜牧业、商业、家庭手工业也同时存在于古代中国,但始终没有处于主体地位。只要自然环境不发生巨变,国家不遭到强大的外敌入侵,这种生产方式就可以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地延续下去。显然,古代中华民族如此依赖自然(天)的恩赐,因此他会顺应自然、并进而产生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考,就毫不奇怪了。依仗自然的恩赐,中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生生不息,因此他们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自然。自然界整体可称为天。所以他们靠天、敬天、拜天、颂天。天叫“老天爷”。最高的理,叫天理;最高的道叫天道;最微妙的书,叫天书;最难违抗的命运,叫天命、天运、天数;最高的权威叫天子;最高的伦理秩序叫天伦;天威所至,万物臣服。
  西方地中海一带,如前所述,土地贫瘠,雨水偏少,不宜农耕,因此向荒山要粮、要草、要一切必要的生存资料。这种与生存相关的迫切要求必然强化这些西方人克服自然、征服自然的心态。硬叶林与草场文明相结合,加上航路四通八达的海洋地形特点,必然孳生出另外一种占主要优势的文化——商贸文化。商贸文化本身具风险性,向域外开展贸易以扩大生存空间的生存欲必然鼓励征服自然(海洋)的行为。同时,海洋的惊涛骇浪比陆地的风暴雷霆更容易激发战天斗地、克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因此,外向型的民族性格日益被强化。征服地球自然和宇宙自然,都势所必然地会成为西方文化自身逻辑的必然选择。
  2.中国:农业文化倾向日益增强的必然性
  西方:商贸文化倾向日益增强的必然性
  请注意前后文所述各种因素间的逻辑联系。这里阐述的东西,上文已经在不同的程度上进行了阐释,但这里的强调角度不同。到此为止,古代中国(尤其是中原一带)势在必然地走上农耕为主的道路,而西方(以地中海一带为代表)则势在必然地走上以商贸文化为主的道路。中西两大类文化从此在更大的程度上分道扬镳。农耕文化和商贸文化各具特色,各具优势,都是拥有两种文化的民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我们不妨假设此时的中国若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商贸文化为主的道路,结果将会如何呢?我的回答是:在不同的时代,结果将各有不同。在造船技术尚不能顺利通达海外诸国的情况下,只凭内陆商贸,中国难以真正强大。因为商贸正面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流通物资、调节物资,但并不能显著增多内陆物资总量。而内陆物资中最重要的东西是粮食。无论一种粮食被转卖多少次,使许多商人赚了多少钱,粮食的总量不会增加,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减损。因此,对于一个认同“民以食为天”的国度来说,此时的中国只可能更加强调增加粮食总量,即加强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不是更加强调商贸。此外,中国是最大的产粮国也与它拥有最多的人口呈相辅相成的关系。人口越多,越需要生产粮食而不是买卖粮食;粮食越多,人口的增多越容易受到鼓励。这两者是互动互补互相促进的。结果,重农成为必然选择。但是,当造船技术及连带的航海技术发达的时候,凭借正确的大规模的商贸行为,中国是可以变得更强大富有的。明朝就是这样的时代。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中国政府如果强化海内外贸易,并采取相应的扩张政策,那么中国的确可以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都轻而易举地称霸世界。同时期的英国亨利王朝和伊丽莎白王朝,无论哪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明朝。中国走上以商贸为主的道路,以它当时的综合国力,必然能轻松地征服这些国家。但是这件事情没有发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这样的结局?答案是因为此前的中国农耕文化已经衍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道德文化(关于此点,我们下面会在相关的地方进行更深入的阐述)。这种高度尚礼的道德文化会自发地阻碍这个强大无比的中国的扩张性、侵略性。这种先进的道德文化一直延续到清朝来年。所以,明清的中国强调的依然是农耕文化,没有走上以商贸为主的道路。
  ……
展开
目录
前辅文
致辞?讲话
1. 中西文化比较的三个关键概念:中国、对话、世界伦理——首届国际中西
文化比较研讨会开幕致辞 杜维明
儒家思想的世界意义
2. 儒家思想及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汤一介
中西价值观比较
3. 中西文化分道扬镳数千年之源流论(一) 辜正坤
文化身份和文化形象
4. 中国传奇,疆界传奇,深层的异域情调传奇 [法]让?贝西埃
5. 中西文化比较:文化健忘症的良药 [瑞士]约翰?G.布赖尔[ 爱尔兰]杰鲁莎?H.麦科马克
6. 在文化创新中建立强国文化战略 王岳川
7. 作为文化符号的中国莎士比亚 刘昊
8. 从夷夏之辩到中西比较——晚清到“五四”时期中国域外文学中的西方形象 梅启波
中西文化与哲学
9. 中西比较与世界视域:超越文化相对主义 邓建华
10. 东西文化同源异流论 余小华
11. 理解、阐释与概念的边界:青年贺麟的黑格尔译述 廖恒
12. 比较研究儒学中的人文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陆琳
13. 德性与知识的分野——中西哲学与文化精神 朱光亚 李朝东
中西经济与社会
14. 从利润本位到就业本位——中西经济学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大课题 高义
15. 社会组织、地下活动、反抗行为——中国和爱尔兰的秘密社会 [德]弗兰克?雅各布
中西文学比较
16. 人境互照: 陶潜的隐居理想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愿望 张敬珏
17. 自信焦虑:当代北京的理想人格类型建构 [美]阿米尔?汉帕尔
18. 邵洵美诗歌主题探讨——兼论英国诗人史文朋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孙继成[ 美]师文德
19. 吴宓与弥尔顿 郝田虎
20. 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东方书写研究 陈彦旭 李增
21. 中美自白诗派自白话语形态比较 白杰
22. 谈中西哲学对比视域下的悲剧“怜悯” 韩志华
23. 金素月所译唐诗与其创作诗之间的关系 琴知雅
翻译研究
24. 比较研究中的翻译与诠释——兼论古典汉语 [美]罗思文 安乐哲
25. 所与非所求——中国古诗英译的跨文化研究 李美
26. 中国传统戏曲字幕中文化元素的翻译——以京剧《尤三姐》为例 彭萍
27. 在“天”与“自然”之间: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选择与概念会通 彭发胜
28. 文化误读:汉诗英译中人物意象误译研究 余苏凌
29. 辜正坤论“理解成本”与异化、归化翻译对策——兼论外来术语的翻译问题 范先明
30. 《 庄子》中“ 超越”意象的英译 姜莉
31. 《道德经》三次英译高潮中三译本之差异考证:以理雅各、陈荣捷、辜正坤英译本第九章为例 曾景婷
32. 《论语》诗“ 兴”之境及其在英语世界的阐释 
...... 全部内容请购买实物书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