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
我说:“别怪妈妈,她一定是太难过,想离开这伤心地。”浮躁喧嚣的社会,这样可怜的孩子太多了。我原想,每天中午给孩子买饭,可是后来,我改变主意了。我见了他妈妈,跟她长聊。我想要唤醒她对孩子的责任感,也唤醒她的幸福感——至少还有个12岁的儿子,她并不孤单。把孩子拉扯大、教育好,她比谁都不差——也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她还能获得新的爱情。
我的力量太微弱,根本帮不了她。她沉浸在个人的忧伤里不能自拔,把孩子推给了七十多岁的外公外婆。她最终发展成了神经质怨妇——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孩子爸爸的新欢很快生了一个女儿。偶尔他也把儿子接到家里吃顿饭,临别时塞一把钱,以为这就是补偿。
教育真是个复杂的事业,他这个大学教授也没有找到教育的真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钱,是爱。
他反而让孩子感觉到,父子间只剩下钱。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去外地上了一节以“幸福”为话题的写作指导课。孩子们畅所欲言,课堂洋溢幸福的气息。但是,有个女孩却满眼含泪。
她说,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一家人如果在一起,不管吃的穿的住的多么不如人,都是幸福;反之,现在父母除了给她寄钱,从没有和她一起吃顿饭,更没有陪她写一次作业,她感觉很孤单,不幸福。
金钱,可以买来玩具、文具以及很多孩子想要的东西,却买不来父母之爱。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爱。父母之爱是无价之宝,不能用钱来比量。所以,那个大学教授爸爸欠孩子的精神父爱,我这个中学教师无从补偿。
是的,大学教授也未必懂得家庭教育。
与之相反,我教的同一个班上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妈妈抛下他和爸爸,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单亲爸爸又当爹又当妈,十年如一日,陪孩子学习,陪孩子跑步,照料孩子的生活。有一段时间,孩子感冒咳嗽,久治不愈,他又不想让孩子吃抗生素,就骑自行车跑到二十公里以外,去给孩子买价廉货真的中药,回来煎给孩子喝。渐渐地,他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善于探讨、乐于交流、开朗乐观的学霸。所以,离异本已苦了大人,不能再苦孩子,最低也要尽力减少孩子的苦。这个父亲做到了,虽然少了母爱,但得到丰厚父爱的孩子,一样成长得美好。
二十多年前,我教过一个容颜美丽、品格美好、成绩优异的女孩小美,父母离异,她和妈妈一起生活。她交给我的所有个人信息表,“爸爸”一栏,从来都是两个字:“没有。”年少热情的她,却从来不提爸爸。慢慢地,我了解到内幕:小美虽是美得无可挑剔、聪明可爱的女孩,但她的性别遭到爸爸的歧视与嫌弃。她一岁多时,父母离异。从此,爸爸与她们母女不相往来。其间妈妈也再婚过,但是两家的孩子,前来的后到的,不好相处。两年之后又离了。伤心的妈妈发誓不再涉足婚姻。我教小美的时候,她似乎已经适应这样的生活,不悲不喜。
但她的冷静总让我担心。孩子太老成、太理性了,也是一种性格上的不足,甚至潜伏着某种问题。
她当班长,管理有方,宽严相济,非常有女王范儿。可是,她对其中一个帅哥格外宽松,他犯了错误她也不批评;写完作业,她总要主动跟帅哥对对答案;妈妈买给她的巧克力,她也舍不得吃,带到学校给帅哥吃。帅哥不仅人长得帅,性格也温和,一切听她的安排。小伙伴们便开始八卦。她我行我素,不管不顾。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放晚学去自行车棚取车时,黑暗中,她趁人不备,拉帅哥的手。帅哥也不拒绝。为了这样的拉手,他们俩总要在车棚中多逗留一会儿。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小伙伴发现了这秘密。他们俩的行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不被接受、不被宽容的。但,我表示了理解。那么久,家里缺失父教,她必然对异性好奇,仅仅是说说话逗逗乐,是不够的。肢体的接触,是一种愿望;做到接触,是一种胆量;止于牵手,是一种童真。根据我对这两个孩子的理解,他们也就是像歌里唱的:“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我没有把这事告诉给她妈妈,我怕她受不住。独自一人带孩子的单亲妈妈,大多比较脆弱。她们通常会说的话就是:“这十几年,我一个人拉扯你长大,容易吗?你居然做出这样丢人的事!”后面还有一些更为激烈的话语,很容易激怒孩子。母子、母女的冲突,会比小孩儿之间手拉手更严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