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写在前面的话》中说:许多太极拳友“纷纷著书立说,试图接续传统,力图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但其中有些论点,仍有待商榷;光復希望通过此书,能与诸位善友进行坦诚的交流和真切地切磋,以明其理。”足见作者对太极拳理、拳法、拳技所持科学的研究与实践之态度。作者的这些认知,一方面出自他对传统太极拳传承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他探求拳理的底气,是建立在有丰富的武技实践的基础上他是一位多年的太极拳实践家,从演练拳技中,体验拓展拳理,且敢于著书,披露己见。作者在书写拳理过程中,多以太极拳的实践为例,给人以“技理合一”“言之有物”之感,具有非凡的现实价值。在表述的方法、形式上也有独特性、新颖性、可读性、探求性,对广大太极拳习练者、爱好者、研究者来说,应是较好的参考书,值得一读。
本书为太极拳的启蒙教程。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武术,也是医疗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对太极拳的认识,太极拳的教与学,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解和阐述,既有助于初学者对太极拳的基本、全面的认识,又有助于有基础的习练者对传统武术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二、如何当学生
正是由于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深奥,拳艺难求,如果摸不到太极拳之规律是难以学好的。对于太极拳学习者来说,习练太极拳是一辈子的事。但是,怎样学习,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这些是有技巧、有学问、有讲究的。
古语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怎样学到技巧、学问以及功夫之外的人生道理,这是太极拳习练者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
做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又不同。就像你在不同层级的学校,绝不会有一个老师(师父)把你从小学教导大学。所以,习练太极拳者,要做到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老师,这样才能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进步。
另外,除了向老师学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与师兄弟们相互学习交流,在他们身上可以学到老师之外的东西。
讲到学习,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翻译过来,意思是:“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学习太极拳,更要有这样的悟性和修养,要善于从世间万物的道理中领悟太极拳的深刻内涵和道义。
(一) 为何要学太极
为什么学太极?这是一个太极拳习练者必须首先想明白的问题,这是一个目的性问题。
目的性不同,决定了习练者所能到达的层级也不尽相同。《大学》里这样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便是说学习目的性的重要:“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愈挫愈奋、百折不挠,最后达到学习太极拳的根本目的。
一般说来,学习太极拳无外乎三种目的:
其一、修身养性、健身、防病、娱乐等;
其二、参加表演式技击等比赛;
其三、期望掌握达到太极拳较高层级的内在功夫的真谛。
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要制定一个学习方案。对于太极拳学习者,开始学练太极,就要明确了解太极拳的内涵是什么?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如要练太极拳,就要化一辈子的心血去锻炼、去研究,才能真正学到和掌握太极拳的真谛。
如仅仅为了锻炼身体去学太极拳,作者劝这样的学习者还不如放弃。因为锻炼身体的方法太多了,也比练太极拳简单容易多了。学习太极拳,只学皮毛和架势,不得要领,不悟精髓,不解其意,这样的锻炼其实有悖太极拳的精神,是作者所不提倡的。
为修身养性而学太极拳,就要练知己之功,求得内气充实通畅,由此可祛病延年;为技击而学太极拳,则要在知己之功的基础上,加练知彼之功,防敌护身。
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说:“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意思是:“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抱着修身养性的态度去学习的人,对太极拳要心怀敬畏,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狂妄自大,顾炎武的话很值得借鉴。
学拳先明理,太极拳拳理源于《易》、老子《道德经》。不理解拳理,难以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经过高要求,但如要深入习练则必须读书,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探究拳理,访求明师,从中体会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这是理性认识。同时,还要刻苦锻炼,从实践中去理解。
练好太极拳还必须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黄晞说:“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意思是:“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太极拳的学习也不例外。
(二)端正求学心态
对于太极拳学习者来言,一个好的心态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也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进步空间和修养境界。
最常见的三种错误心态是:
其一、盲目拜师,急于求成,一口气吃成胖子。
其二、三天打鱼二天嗮网。
其三、三个大饼和半个大饼的故事。
汉代桓宽《盐铁论•刺议》:“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意思是说:“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
学习太极拳,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以谦卑的态度勤学好问,方能有所达成。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其大意是: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有的太极拳学习者,无缘见到好的老师,见到好的老师也无缘相识。自己不下苦功,看到同门师兄弟进门晚,但进步比自己快,就想找捷径,殊不知别人花的苦功比你多。
真正能练出一点真功夫的,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拜明师(包括好的方法、好的环境)。“斯技旁门甚多”,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其二、明拳理,还要坚持数年的艰苦锻炼的信心。北宋哲学家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其三、好心态要有一个好的思想境界、好的胸怀。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里是讲,高等智慧的人在听到“道”之后,就积极勤劳地实行(因为他知道“道”不是语言能讲的清楚,越讲只会越麻烦,道是用来行的,只能从实践中了解体会“道”)。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了以后,对“道”感觉好像懂又好像不懂,半信半疑。下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之后,就大笑(他在嘲笑,这是因为他不懂所以不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因为如果有人真的领悟了什么是道,自然也会笑着说,“原来这就是道”,这也是笑。不懂“道”的人就会觉得这是笑话。学无止境,学习太极拳,需用终生学习的态度来面对。
(三)何时起修为好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它是一个适合任何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去练的拳种。现在提倡全民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太极拳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习练项目。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所以,学习太极拳,应从小开始学起。太极拳源远流长,但时至今日,在很多地方却成了年老体衰者的运动,年轻之人习练之甚少!
其实,太极拳绝非老弱病残的“专利”。从年轻时开始太极拳锻炼,犹如储蓄,一点一点累积内在的能量,随着身体机能的增强,对身心都是莫大的保护。而在年老开始太极拳锻炼,犹如临时抱佛脚,内在的损耗损伤早已积累,再练也难以逆转,效用大减,即所谓“提前保护容易,损后修复则难”。所以说,年轻时是进入太极拳锻炼的黄金年龄。
如今这项运动在政府的引导下,已经进入了校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遗憾的是,今天所习练的大多为太极肢体操练,有其形无其内,无内涵可言,健身效果与真正太极拳的相去甚远,技击、修身养性等更无从谈起。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真正练了太极,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太极拳给我们所带来的那份微妙感觉,太极拳远不像普通人所想像的那样没有锻炼的价值可言。
太极拳通过松柔、轻灵、圆活、引进落空、快慢相间的表现,给人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精神愉悦的感受。这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芭蕾”。
序一(何基洪)
序二——写在《太极拳啓蒙》出版之际(蔡龙云)
序三(王培锟)
序四(陈顺安)
序五(潘昌杭)
一、认识太极拳
(一)太极拳发展简说 ………………………………………
(二)天下太极本一家 ………………………………………
(三)太极拳三种功夫 ………………………………………
二、如何当学生
(一)为何要学太极 …………………………………………
(二)端正求学心态 …………………………………………
(三)何时起修为好 …………………………………………
(四)要学多少时间 …………………………………
(五)如何行之有效 …………………………………………
(六)太极拳之练法 …………………………………………
(七)如何找到明师 …………………………………………
(八)恩师学拳经历 …………………………………………
(九)学习总结提高 …………………………………………
三、如何做老师
(一)责任心中摆第一 ………………………………………
(二)贵有自知之明心 ………………………………………
(三)德高为师身正范 ………………………………………
(四)心存感恩教好拳 ………………………………………
(五)博采众长求精深 ………………………………………
(六)教学相长舒胸怀 ………………………………………
(七)青出于蓝胜于蓝 ………………………………………
四、练拳学做人
(一)不良习气应修正 ………………………………………
(二)为人之道最根本 ………………………………………
(三)自强自助天亦助 ………………………………………
五、功夫三要诀
(一)无极桩 ………………………………………………
(二)太极脚 ………………………………………………
(三)意念训练………………………………………………
六、附录:
(一)明家讲太极拳之“松”………………………………
(二) 明家谈如何行拳“松”………………………………
(三)明家聊太极拳推手 ………………………………
(四)引力波的联想
跋——一家之言
书中 “认识太极拳”“如何当学生”“如何做老师”“练拳学做人”“功法要诀”等章节里,不难看出是作者在太极拳运动习、练、教,并与拳友互动中所积累的丰富、深刻的体会之写实,与某些无习武经验的“太极拳学者”所论说的,确有高下之判。而他所引用的诸多太极拳家的言论,也透视出这些言理是经体验后,为加深他的论述,在书内加以选用。甚至还采用图文形式,启发读者,以加深理解。依吾之见,此书对读者来说,绝计不仅仅是“启蒙”,应为“激思、启悟”更为贴切(王培锟)。太极拳是意识拳,提倡用意不用力,如何体会意识在拳中的运用,是需要大家共同研究并揣度的课题。以往虽有许多太极拳家著书立说阐述门径,然而对初学者而言,理解拳论终非易事。光復著述此书的用意,应是寄望太极拳初学者能有正确的宗旨和方向,开启了一扇大门,襄助初学者能顺利迈入太极拳的堂奥(何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