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教师群体研究:以直隶为考察中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5945
  • 作      者:
    刘玉梅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本选题的写作重点在于对清末民初教师群体的形成、发展、职业化过程、群体性特征以及作为一个新兴职业群体,处在怎样的社会地位,扮演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在中国近代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怎样的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面的勾勒和分析。*一部分,清末民初教师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清末民初教师群体的来源、构成特点的概括和总结。第三部分,对近代教师规范化、制度化进程进行具体的分析概括。主要包括检定制度、视学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聘任制度等。第四部分,主要对教师群体的群体性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包括对其身份性特征、精神性特征、群体性意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剖析。第五部分,对近代教师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薪俸收入和职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进行具体分析。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教师与学潮的关系,并通过学潮探讨教师这一群体的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第七部分,主要探讨教师群体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近代教师群体形成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促成了它的出现,它的出现又对社会的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近代教师群体在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启发民智、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近代教师群体研究:以直隶为考察中心/华北学﹒华北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丛书》:
  1912年和1913年教育部先后就学制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因这两年分别是壬子年和癸丑年,故称“壬子一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分三段四级,初等教育7年(内分初等4年、高等小学3年)、中等教育4年和高等教育6—7年(包括大学预科3年、本科3—4年)。此外,在小学前设蒙养院,大学上设大学院,均不计年限。从横的方面,依旧分普通、师范、实业三个独立的教育系统。从整体框架来看,与癸卯学制差别不大,具体变化体现在:一是缩短了修学年限,由原来的20—21年缩短为17—18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二是取消了读经科,消除了封建影响;三是初小可以男女同校,除大学外,中学、各级师范学校、实业学校均可单独设立女子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为女子争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妇女的解放。这一学制一直实行到1922年“壬戌学制”出台。
  民国政府虽然尽力进行教育体制建设,但是,政局的动荡不安和财政的拮据使得教育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在民初几年间(1912—1916),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发展缓慢;中学教育略有发展。相较而言,只有小学教育得以稳步发展,高等小学学生人数增加了近28000人,初等小学学生人数增加了近130万人。初等小学之所以得以稳步发展,与民国政府注重教育普及有关。1913年教育部颁布《拟定强迫教育办法》,认为:“教育部以共和政体,全赖教育……非实行强迫教育,不足以谋普及而固国体。”特制定强迫教育办法六条,令各属知事(县长)将管辖地点分村乡镇分配;调查所辖村镇户口;向村乡镇派学董若干,以专责成;八岁儿童一律入学,违者重罚其父兄,并处罚学董……在这种强迫教育政策下,儿童入学率有所提高。但是总的来讲,民国初期教育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近代学堂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
一、中国传统教育发展概况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中国近代政局变迁与教育体制变革
一、《南京条约》与教会学校的兴起
二、《北京条约》与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三、天津教案与派遣留美幼童
四、甲午战争与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的出现
五、庚子之役与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六、日俄战争与科举制的废除
七、民国成立与教育体制变革
第三节 直隶近代学堂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清末新政(1901)前直隶近代学堂教育的兴起
二、清末十年(1901-1911)直隶学堂教育的发展
三、民初十年直隶学校教育的维持和艰难发展
四、学堂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五、对新教育的重新审视

第二章 近代教师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师
第二节 近代教师群体的来源
一、外籍教习
二、归国留学生
三、师范学堂及新学堂毕业生
四、旧式文人
第三节 近代教师群体的构成分析
一、近代教师群体的数量
二、资格构成
三、性别构成
四、地域构成
第四节 近代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
一、教师群体构成:新旧杂糅
二、教师知识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化
三、教师身份:由官到师

第三章 近代教师群体的职业化、制度化进程
第一节 职业化进程
一、制度上,制定了师范教育独立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教育学理论的学习
三、任职资格上,要求具备相应的学历和学识,持证上岗
四、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教师的职业培训
第二节 检定和视学制度
一、检定制度
二、视学制度
第三节 奖惩制度
第四节 聘任制度
一、清末教员的选派制和选聘制
二、民初教员的聘任制

第四章 近代教师群体与近代教学
第一节 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
二、国家教育宗旨的改变
三、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实践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写
一、清末教科书的编写
二、民初教科书的编写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中国传统教学方法
二、西方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实践
三、中国新式教学方法的自创
四、教学法改进的特点

第五章 近代教师群体与近代教育
第一节 教育救国论的践行者
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发展
二、教育救国论下的实践
第二节 教育独立论的倡导者
一、教育独立思潮的发端——索薪运动
二、教育独立思潮的高涨
三、教育独立思潮的进一步延续
第三节 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织——教育会
一、清末教育会概况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会

第六章 近代教师群体的待遇
第一节 清末教员的待遇
一、清末学堂经费的筹措
二、清末教员的薪俸待遇
三、清末教员的政治待遇
第二节 民初教师的待遇
一、民初教育经费的来源
二、民初教师的薪俸待遇
三、民初教员的社会地位

第七章 近代教师群体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近代教师的日常生活
一、清末教员的衣食住行
二、民初教师的衣食住行
第二节 近代教师的婚姻生活
一、近代婚姻观的形成
二、教师新婚姻观的特点
三、教师婚姻自由观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 近代教师群体与近代社会
第一节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先行者
第二节 启发民智的重要力量
一、利用职业优势,启发民智
二、利用报纸杂志,启发民智
第三节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一、积极参加社会爱国运动
二、领导、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