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帝制的衰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111582
  • 作      者:
    (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著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1937-2006)1959年毕业丁哈佛大学,196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远东史博士学位。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会员,全美学者联合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大门口的陌生人》、《洪业:清朝开国史》、《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等。与孔飞力、电景迁并称为美国汉学界“三杰”。<br>    邓军,女,2001年至今,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译有卜止民(Timothy Brook)的《家族承续性与文化霸权:1368-1911的宁波士绅》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帝制的衰落》一直以来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宏大背景出发,对一个帝国如何从建立秩序走向强盛、又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为总体的解剖和透视。作者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的衰落,超越当时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盛行的“冲击一反应”研究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由贫至富、由挨饿的一介书生至受人款待的帝国学者,这一巨大跳跃是不寻常的。然而,成功的可能性未必能缓解社会不满,维持文明持久不变。科举体制也使高等文化为绅士所继承享有。在特定时期,如清初,考试科目包括法律和行政实践。最流行的考试题目是关于文学与哲学,并用难以掌握的八股文作答。这些题目来源于儒家经典,参试者需要事先背下这些内容。不论他们的地域与背景有多么不同,所有的士大夫都能理解文言,并且受教于公认的儒家经典。这一共享的高等文化将绅士与不能读文言、写书法、明儒理的普通民众区分开来。不幸的是,科举制度也鼓励死记硬背那些政府决定的正典。有人批评科举禁锢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懒惰者而不是有独创性的人才。这意味着一个有前途的学生,5岁开始学写字,11岁背诵四书五经,12岁精通做诗,之后开始习八股。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不气馁地严格坚持这个时间表,他将在15岁的时候参加第一次乡试。第一次几乎不可避免地落榜,但是通过多次努力,他可能在弱冠之年20岁成为生员,为自己及家庭获得荣誉。大多数人在24岁时才通过乡试,平均31岁成为举人,36岁成为进士。实际上,有志功名者的生活似乎就是没完没了的考试。例如,乡试实际上由三场不同的考试组成;如果一个人通过考试,成为生员,为了保持他的绅士地位,他将不得不每三年参加一次考试,直到年老。已达殿试水平的中等绅士只需花160多天的考试,来达此目的。
    然而,对所有人来说,很少人真正会质疑这一制度背后的合理性。通过考试的人由于花了时间,因此在这条路上获得承认。可以说,他们与另外那些走同一条苦路、把毕生献于精通古典文化的人拴在一起。但是失败的人怎么样呢?在底层,屡败屡战的有志功名者,为了攀登最顶峰,他们必须经历深深的失落感与挫败感。成为生员的人更加了解,除非登上高峰,否则多年的努力不能换来官职。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定期奖励资深的生员,成为有资格捐官的贡生(帝国的学生),来缓解怨恨。然而,挫败感仍然会产生不满。麻烦在于每个人都知道成功的几率是六千分之一。帝国晚期的中国社会比任何传统和最现代的文明都要向上移动,但是精英的发展被严格限制,不得志的生员经常在社会反抗中寻找出口。许多叛乱,甚至大的暴动,都是由不满的下层绅士或花了多年时间在更高级别考试上的有抱负者领导发动。但是,地方上的声望避免了这种不满完全失控。社会认可,被看做是早已有之的象征性的装饰,满足了最低功名者的虚荣心,将他们与一般人区分开来。地方特权:作为社会阶层的绅士
    功名不是一切:绅不是地位的唯一限定词。明清小说中,衣衫褴褛的生员形象成为陈腐的喜剧角色。下层绅士勉强糊口,他们经常被描绘成贫困潦倒、倚靠上层的机会主义者,教授乡村“大户”子弟进行“笔耕”。
    ……
展开
目录
致谢<br>引言<br>第一章 农民<br>农民的刻板形象<br>农业与土地保有权<br>中国北方的土地与劳动力<br>中国南方的人文地理<br>人际关系与阶级冲突<br><br>第二章 绅士<br>绅士的双重性<br>官僚阶层:作为社会集团的绅士<br>地方特权:作为社会阶层的绅士<br>公共事业与私利<br>绅士在地方政府的角色<br>绅士收人与腐败<br>中央政府与地方绅士的平衡正被打破<br><br>第三章 商人<br>商人的社会地位<br>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br>商业保障<br>私人专卖<br>盐业<br>商人吸收绅士文化<br><br>第四章 王朝循环<br>王朝与长期的变化<br>道德因素<br>仪式因素<br>意志因素<br>皇帝个人与王朝循环<br>绅士与王朝更替<br>帝国专制加强<br>明朝的衰落<br><br>第五章 满族的兴起<br>边境地带<br>满族<br>部落制度/073<br>努尔哈赤的兴起/074<br>皇太极的统治/077<br>多尔衮与攻占北京/079<br><br>第六章 清初与盛世<br>满汉平衡/085<br>顺治的统治/086<br>鳌拜辅政/087<br>康熙帝/088<br>皇位继承危机/093<br>雍正的统治/095<br>全盛期:乾隆帝/099<br>和坤的权势/101<br>白莲教叛乱/103<br>人口压力与绅士在地方防御中的作用/104<br><br>第七章 西方国家的人侵<br>中国人的世界秩序/109<br>葡萄牙人的海上力量/110<br>获取澳门/112<br>日本的转口贸易/113<br>澳门经济的衰落/114<br>荷兰人的挑战114<br>英国东印度公司/116<br>多埠贸易/117<br>广州贸易制度/118<br>洪任辉事件/119<br>广东的限制/120<br>茶叶/121<br>鸦片/123<br>合法化与厉行/126<br><br>第八章 侵略与叛乱<br>林则徐禁烟的努力/129<br>鸦片战争/133<br>不平等条约/135<br>清朝的外交政策/136<br>鸦片战争的社会影响/138<br>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叛乱的思想根源/l39<br>拜上帝会的发展/143<br>太平天国运动的三个模式/145<br>太平军北上/146<br>占领南京/148<br>四面楚歌的清王朝/151<br>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52<br><br>第九章 复兴的幻象与自强运动<br>团练/159<br>地方军事化与绅士经理人/161<br><br>……<br>第十章 维新与回应<br>第十一章 天命已尽<br>参考读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