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勤于政务.厂纳人才,用人不问出身,唯才是用。他鼓励大臣进谏,并会虚心接纳意见,魏征便是太宗时期一位敢言的谏官。
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欣赏魏征的耿直,不计前嫌而起用他。魏征得遇明主,也。尽心辅助,曾两百多次向太宗进谏,直接指出他的过失。
太宗十分尊重魏征,甚至心存敬畏。有一天,他想到南山巡游,本来已经准备出发,但最后又不去了。魏征从家乡扫墓回来后听说此事,便问太宗为何没有成行。太素说:“朕胆心会被魏卿你责怪,所以不去了。”可见太宗非常重视魏征的意见。
魏征去世时,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历史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块”。左古代,怎样才能当官呢?你可能在电视剧上看过这样的情节:读书人寒窗苦读数载,然后上京考试,最后金榜题名。古代这种通过考试而入朝为官的制度,称为科举制。
科举制自隋朝起实施,一直沿用至清朝,历经1300年,是中国历时最久的选士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在隋朝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设县试、州试和省试,层层递进;考核的科目众多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明经科考核考生对儒家经典的认识,而进士科则考核诗赋和时务策(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相关的问题);明经科较着重死记硬背经书和注疏,而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创作为录取标准,因此最难考上,每年只有20多人及第。由于物以稀为贵”,唐朝士子都以考取进士为荣,而唐朝宰相亦多为进士出身。
广纳人才的唐太宗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此外,他还设立弘文馆搜集图书,并兴建学校,使唐朝的学风大盛、人才辈出。
唐太宗除了文治以外,军事方面的成就亦非常显赫。他实行府兵制,农户男子平时务农,农闲时要接受军训,战时则应召出征,这使军队兵源充足,战斗力强。
唐朝建立后,边境不断受到外族侵扰,尤以北方的东突厥为最大忧患。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继位后不久,便派十万大军出征,成功击败突厥,把阴山直到大沙漠之地纳入唐朝的版图,维持了北方边境的和平。其后,太宗把得地赐予北方的回纥(he),使回纥归顺于唐朝。
唐灭突厥后,太宗又出兵攻打西域的高昌、焉耆(yan qi)、龟兹(qiu ci)等国,并对吐蕃(位于今青藏高原)采取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下嫁给吐蕃君主,从而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太宗威名远震,西域各国称他为“天可汗”。可汗是古代少数民族对其君主的称呼,而“天可汗”则是可汗之可汗,指统领各地可汗的君主,由此可见太宗地位的尊崇。
P70-7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