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难为沧桑纪废兴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319215
  • 作      者:
    路鹏程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解构中国近代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揭示中国近代新闻记者的职业秘辛,描绘出真实的近代记者群体画像。

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中国近代社会更迭变迁为背景,融入新闻社会学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探究中国近代新闻职业化的生成与演进。


展开
作者简介

路鹏程,山西长治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与政权博弈、与市场共生、与学界互惠、与帮会智斗,合作与冲突错综复杂、矛盾与调适交光互影。在这繁难艰辛的职业化挑战中,新闻记者生产新闻作品、建构身份认同、激扬家国情怀,并奋力将新闻业建设为一个“高尚”的职业。

本书融新闻社会学与职业社会学之视角,入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之波澜,追随民国新闻记者采访报道之实践,通过观察其与媒介组织、职业规范、行业制度、专业教育以及国际新闻界的交互与互构,探索新闻界职业化的发端及过程。

出入“新闻的历史”与“历史的新闻”之间,作者讲述了一段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新闻职业化曲折兴起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近代从公雇访员到新闻记者的新陈代谢

 

1920 年代,翻开上海报纸,阅读地方新闻,记者徐铸成触目所及都是“绑票、拐骗、奸杀、争夺遗产、涉讼等所谓黑幕新闻,甚至是那些个人阴谋、荒诞、黄色的新闻”。而让作为记者的张静庐感到惊诧的是,“如果你细心的把各种报纸比较着看,

往往使你惊异地发觉他们大同小异,有时竟至完全相同”。更有甚者,另一位沪上知名记者金雄白则发现,各家报纸新闻报道竟然有统一的写作模式:

昨晚× 时,有× 盗侵入×× 路× 号×× 家,出枪威胁,吓禁声张,翻箱倒箧,劫得金钱衣物共值×× 元,呼啸而去,临行开枪一声,幸未伤人。

大报小报,报道新闻,“每一事也只要把地点、时间、人名调换了事”。

揆诸实际,似乎确实如此:

前晚九时许,有某甲在北市取得账洋二百数十元,行至本城马姚弄口,忽来匪徒二人,上前将甲扭住,用刀吓禁声张,当时将其所取账洋,如数攫取,迨匪去后,甲始报告巡警追捕已无踪迹。(《马姚弄口之抢案》,《申报》1920年3 月1 日。)

前晚九时许,有某甲,在北市收得账洋二百数十元,行至本城马姚弄口,忽来匪徒二人,上前将甲扭住,用刀吓禁声张,当将其所收之洋攫取,该匪去后,甲始报告巡警追捕已无踪迹。(《马姚弄口之拦劫银洋案》,《新闻报》1920 年3 月1日。)

上海报纸地方新闻报道内容低俗、模式僵化,甚至记叙都完全雷同,其关键原因在于,各家报馆都没有专职记者采访本埠新闻,本埠新闻全部依靠公雇访员供稿。

公雇访员虽名为“各报馆和各通讯社大家雇请的” ,其实报馆为了省事省钱,既不给他们支付基本工资,也不给他们提供办公场所,仅给他们一个记者的名义,并且其中只有水准较高者,方可从各报馆获得“记者证”,水平一般者,仅能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报馆取得一张“记者名片” 。公雇访员主要依靠向报馆出售新闻稿件换取微薄稿酬,有的是包月结算,每月取酬数元或数十元,有的是计件付费,每条新闻取酬二角或三角。因为地位卑微,薪酬微薄,兼之采写不入流的社会新闻,所以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公雇访员多是喜弄笔杆子,却仅粗通文墨者。他们撰写的新闻稿件,大多如前所举,事实粗略,令人费解;文笔枯涩,读来寡味;新闻写作模式机械呆板,几乎一成不变。

在公雇访员给报纸供稿的方式上,当时沪上报人记述各有不同。一种说法是,访员单打独斗采写新闻,分送各家报馆。如金雄白说,访员写完新闻,“用复写纸誊成六份,至晚间六七时,转以分送各报,每月博取个固定的稿酬” 。另一种说法是,访员结成团体共同为各报馆提供通稿。曾虚白当时观察到,“他们各就各的关系分成几个集团,走法院有法院集团,走捕房有捕房集团,各色市场有各色市场集团,南市有南市集团,闸北有闸北集团,真是五花八门万分复杂。他们惯例,大都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每一个集团都有指定的茶馆,大家吃茶会面,各人拿出自己的新闻凑合在一处,推定一个人编成一个通稿卖给各报馆”。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这伙人虽没有固定组织,但三五成群,分工合作,“然后到约定的茶室或鸦片烟馆,交换新闻,抄写成新闻稿。再分别化名,分送所预约的报馆”。以袁以勤为代表的这种说法颇有折中前面两说的意味,但也可能更契合实际情况。首先,公雇访员不正式隶属于任何组织,否则即为专雇职员。同时亦未自行组成固定组织,正如张静庐所说,“这种访事员在供给新闻于各家报馆的一点上,颇有些似通信社的性质,但是个人的,没有如通信社那般的组织了” 。其次,公雇访员也不是在新闻界单打独斗。访员小则据一机关,大则占一区域,一日间所发生的新闻,全由该访员自己记述。一机关内新闻有限,每则新闻又价值几稀,藉此根本无法养家糊口;而一区域地广事繁,个人采集新闻又奔走不暇,顾此失彼。因此,新闻产制的现实要求以人为不可抗拒的力量促使机关访员联成一体,区域访员则分工采访,积久而成人员稳定、联系松散的协作团体。

公雇访员薪酬微薄,知识窳陋,又无组织归属和集中管理,因此他们很难确定职业身份,形成职业认同,而极易流于道德败坏,常借新闻行敛财纳贿、敲诈勒索之能事。当时的报人就看到,“譬如上海的北市有许多流氓开设一个花会,诱人赌博,只

要每天送多少钱给该区域内的访员,那访员就不将这新闻报告报馆。报馆里就没有方法可以晓得,报纸上就永远不会披露。……又譬如在租界临时法院或华界法庭上打了官司,只要当事人肯花钱与该机关内的访员,访员就在许多盗贼奸拐钱债的讼案里抽取你一件讼案,那么第二天的报纸上就不会有你的大名在某一件讼案内了” 。并且,公雇访员大多吸食鸦片,染有烟瘾,形销骨立,满面烟容,因而被社会蔑称为老枪访员。

针对公雇访员借新闻行敛财纳贿、敲诈勒索之情况,有的报纸,像《新闻报》“编辑员防弊甚严,如见各报皆有之新闻,本报独无,即须向之严诘,虑其得贿匿报。反之为本报独有,各报皆无之新闻,又须防其索贿不遂而发,常盘究此新闻之来源。如果并无作用,得自秘密传闻,月终应予奖励,酬其勤于采访之劳,否则当场呵斥,不稍假以词色。尤防者,新闻稿尾如有详情俟访明续录等语,难保不意含敲诈,故作此吞吐之词,尤须静察后来,观其究竟”。但这只是极少数知名大报的做派,因其稿酬相对较高,且能按时支付不会拖欠,即使有时细审新闻、严核访员,公雇访员也甘之如饴,趋之若鹜。然而报馆编辑无论如何严诘访员,细验文稿,但其毕竟不在新闻现场,不识消息来源,无法真正核查新闻报道的虚实真伪。确保新闻采写信实主要依靠访员恪守道德,严格自律,而“各埠访员,人格尤鲜高贵”,因此编造虚假新闻或借新闻敲诈勒索之情形时有发生,这导致即使实力雄厚的报馆亦无法有效地控制其新闻产品质量。大多数小本经营的报纸连诘问访员,核查新闻的底气也没有,他们的编辑通常是把公雇访员供给的消息“甚至一字不易地便编入各版的新闻内,于是时常在报端发现不情不实的新闻,似是而非的新闻,欺骗大多数的读者”。


展开
目录

从中国出发:近代新闻记者职业化的“全景画”——写在《难为沧桑纪废兴》边上 / 1

第一章

中国近代从公雇访员到新闻记者的新陈代谢 / 1

第二章

传、帮、带:新闻记者的职业社会化与组织社会化 / 25

第三章

义、利、情:新闻记者与报馆老板的合作与纠葛 / 55

第四章

关系网中的新闻网:新闻记者采访网络的建构与实践 / 85

第五章

隐匿的成本:新闻记者交际费的来源、使用与影响 / 99

第六章

秀才遇到兵:新闻记者与北洋军阀 / 123

第七章

被缚的“无冕之王”:新闻审查体系中新闻记者的抗争与调适 / 155

第八章

浮沉黑白两道:新闻记者与帮会中人 / 183

第九章

失衡的携手:新闻记者与新闻院系的合作及其局限 / 210

第十章

亦师亦友亦敌手:新闻记者与外国驻华记者的新闻竞合和国族博弈 / 237

第十一章

当记者成名: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 274

第十二章

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新闻记者的职业流动 / 298

第十三章

德难以立: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实践的困境与振拔 / 320

结语

新闻专业化与专业中国化:中国近代新闻记者职业化的理论反思 / 351

附录

从照相馆到新闻馆:中国近代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兴起 / 366

致谢 / 40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