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自我效能的创业创新研究——以温州为例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609634
  • 作      者:
    阮爱清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从创业创新自我效能的研究视角,对温商等多个专题作出研究,数据充足,极具参考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阮爱清,福建宁德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至今在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市行政学院、温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同时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基地特聘研究员。2008年博士毕业后在温州大学工作,2012-2013年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2014年以后探索参与社会创业与公益事业。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今世界创业、创新已变得日益重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热土”,温州的创业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书的研究从创业创新自我效能这个视角出发,研究温商的创业创新自我效能的状态,探讨代际差异和互联网的影响,同时对区域差异、女性创业、连续创业、 社会创业、乡村创业、大学生创业等多个专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创业创新自我效能的外部生态环境。最后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和环境,基于研究的启发,对区域创新创业动力系统构建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基本理论与概念
2015 年以来,创新创业理念越来越为人们熟知,并迅速扩散和发展,大
众最为熟知的当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而且随着世界格局的变
化以及中国发展的需要,创新地位越来越突显。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纲领性
文件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战略支撑。
一、创业自我效能
创业是一个紧扣时代脉搏的事情,同时创业又是极具个人特色的事情。
所谓个人特色,最为典型的体现就是在创业意图与创业自我效能方面。本书
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创业者创业意图与创业自我效能方面。
创业意图就是创业者为什么创业,即创业目的,它是创业行为的认知镜
头,是最靠近创业行为的预测量(Ajzen, 1991)。
创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感觉的创业能力(Zhao et al., 2005),可以通过多个
方面的能力进行测度。创业自我效能是创业者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
色和任务的信念(Chen et al., 1998)。Chen et al.(1998, p. 312)认为创业自
我效能 ESE 相比人格特征有更好的预测力,因为 ESE 指的是对个人和环境的
创业任务特性的个人能力的认知评价。Mcgee et al.(2009)也提出了这样一个
相似的论点。此外,高度有效的个人不仅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而且在这
些追求中能展现更高的保持力(Bandura, 1997)。事实上,高度有效的人可
能将挫折当成学习经历而不是个人的失败(Bandura, 1986;Seligman, 1990)。
因此,那些被认为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打算开始自己的业务,并
实际上长远地从事这些行为。事实上,自我效能感与机会识别和冒险有关系
(Krueger and Dickson, 1994)。
关于创业自我效能 ESE 是怎样形成的,Wood and Bandura(1989),Zhao
et al.(2005)认为 ESE 受到经验的影响,Bandura’ s(1986)的社会认知理论
认为高自我效能感能引导行为、塑造行动的过程,并在面对障碍时提高毅力
(Bandura, 1999)。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信念是通过四种方式发展和
加强的:(1)以往的熟练程度;(2)替代经验或是榜样;(3)主观规范或是
社会劝说;(4)生理状态(Wood and Bandura, 1989)。
在这些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许多实证研究都集中在创业教育对自我效能
认知的影响(Bergman et al., 2011;Florin et al., 2007;Oosterbeek et al., 2010;
Peterman and Kennedy, 2003;Von Graevenitz et al., 2010;Wilson et al., 2007;
Zhao et al., 2005)。众多学术机构也有同样想法,意欲通过创业课程提高毕业
生的创业自我效能 ESE。许多研究已经确定了创业教育课程对个人 ESE 观念
的积极影响(Peterman and Kennedy, 2003;Von Graevenitz et al., 2010;Zhao et
al., 2005),有些则发现没有这样的关系(Bergman et al., 2011;Oosterbeek et
al., 2010),而有些研究甚至发现了两者之间的负关系(Cox et al., 2002)。
大量的研究推动创业意向和行为的要素。一个重要的聚焦点是个人的自
我效能和行为意图的正面关系。与此同时,创业环境也是创业自我效能的重
要来源和影响因素,通过社会规范、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参与培育和引导
创业自我效能。其中创业教育对创业自我效能以及创业意图的影响,近些年
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成为各个创业创新动力的重要依据(Yar Hamidi et al.,
2008;Fayolle et al., 2006;Galloway and Brown, 2002;Kolvereid and Moen,
1997;Souitaris et al., 2007;Vaizler, 2011;Von Graevenitz et al., 2010;Wu
and Wu, 2008;Von Graevenitz et al.,2010)。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创业环境分
析的成熟模型是“全球创业观察框架”(GEM)。此外还有内亚威利和福格尔
的创业发展环境理论(G&F 模型)以及史蒂文森和伦德斯特罗姆的 MOS 理论
(MOS 模型)。
国内研究方面,与创业自我效能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钟卫东等从创业
者角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实证分析,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初创科技企业绩效产生
直接的积极影响(钟卫东等,2007)。Wu and Wu(2008)研究了中国学生的
创业课程和 EI 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进行了测评(王
彭等,2015)。
二、创新的相关理论
1. 创新
创新理论,最早可追溯到 1912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经
济发展概论》。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一直处于领导地位[28]。
Chesbrough(2003)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宋刚(2009)认为,信息通
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加快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知识化具有流体特征,推动
了创新民主化的进程。
“国家创新体系”是英国著名的创新理论大师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教授
在他所研究的《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的经验》的书中第一次提出的。
我国的创新思想家许庆瑞教授也提出了“全面创新”的企业创新理论,他提
出的全面创新管理,其本质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种体现。
2. 区域创新系统
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研究维度,目前大量的关于区域
创新系统水平、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等宏观层面的测度和研究,关于企业和
个人层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微观讨论,都侧重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的角度。有关创新意愿与创新自我效能的研究,国内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外
的研究也多数以微观层面为主。创新能力的研究较为丰富,多数从创新投入、
协调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能力、创新驱动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张敏、吴结兵、
孙冰、左小明、侯广辉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创新动力系统。此外,还
有 NK Jaiswal,RL Dhar,PS Ellen,WO Bearden,M Mokhber,GG Tan 等学者
的研究工作。[17-20]
三、关于民营经济
“民营”一词最早是 20 世纪 30 年代被提出。王春圃(1931)第一次把民
间私人经营的企业称为“民营”。毛泽东(1942)是中国共产党人中首次使用
“民营”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民营经济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当前通常所
说的民营经济是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涌现的各种类型的民间经济。广义的民
营经济包括除国有经济外的其他一切经济成分。本课题研究的民营经济就是
利用民间的资金,由民间人士经营的经济。
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研究,通常是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是民营经济合
法性的地位演变;二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改善。围绕这些主线,
有许多研究是围绕产权进行的,主要注重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两种模式。
Svejnar(1990), Pittand Putterman(1992),Dong and Putterman(1997)
以 及 Stiglitz(1994),Chang-wang(1994)、 田 国 强(1995)、 李 稻 葵
(1995)、裴小林(1999),冯曲和张涛(2002)主要探索苏南模式取得绩效
的原因。
王连娟(2004)、郑海平、鲁兴启(2005)、储小平(2002),程书强
(2005)、李新春、黄焕明(2002)、王锐兰(2005)、王宣喻(2006)、周新
德(2008)等研究了家族企业制度环境与治理结构演变。
何德旭(1999)、陈佳贵(1999)、樊刚(1999,2001)、张杰(2000)、
栾天虹(2001)、康立等(2001)、高正平(2004)、林毅夫(2001,2006)、
郭斌(2006)、卢少辉(2006)等从融资的角度研究民营经济制度。
王 世 勇(2004)、 何 伟(2007)、 韩 朝 华、 戴 慕 珍(2008)、 丁 启 军
(2011)、于良春(2007)和王福友(2004)、郭春丽(2009)、厉以宁(2007)、
杨永忠(2010)、王学人(2011)等围绕政府政策研究民营经济制度。
此外,还有许多研究者围绕非正式制度,即文化、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研
究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创业与创新
1.创业创新动力与创业创新自我效能
创业创新动力系统是由创业创新的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构成的既能
促进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又能使之得到理想发挥的动力系统。如图 1.1 所
示,创业创新动力中重要的两个维度,是创业创新意愿和创业创新自我效能。
创业创新意愿影响创新动力,同时从创业创新意愿到创业创新能力的实现,
中间有个转化的关键点——自我创业创新效能。
创业创新自我效能的提升能够为创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创业创
新自我效能不仅受创业创新主体创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受创业创新意愿
的作用;此外,通过创业创新教育,能够帮助个体和组织获取创业创新的思
维、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创业创新自我效能;创
业创新体制方面,通过政策制度的保障,能够鼓励和保护创业创新,有助于
提升创业创新意愿,从而提高创业创新自我效能,进而增强创业创新动力。


展开
目录

自序:为何研究创业自我效能 …………………………………………………1
第一章 基本理论与概念 ………………………………………………………1
一、创业自我效能 …………………………………………………………1
二、创新的相关理论 ………………………………………………………3
三、关于民营经济 …………………………………………………………3
四、创业与创新 ……………………………………………………………4
五、众创空间 ………………………………………………………………6
六、本书研究的温商 ………………………………………………………8
第二章 创业者自我效能总体分析 ……………………………………………9
一、评价内容 ………………………………………………………………9
二、创业意愿 ………………………………………………………………9
三、创业自我效能 ……………………………………………………… 11
四、创业支持 …………………………………………………………… 14
第三章 创业自我效能的代际差异 ………………………………………… 15
一、创业意图的代际差异 ……………………………………………… 15
二、创业自我效能代际差异 …………………………………………… 17
三、创业支持分析 ……………………………………………………… 19
四、本章的结论及其启发 ……………………………………………… 20
第四章 创业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 ………………………………………… 22
一、创业意图的性别差异 ……………………………………………… 22
二、创业自我效能性别差异 …………………………………………… 24
三、创业支持及其他差异 ……………………………………………… 31
第五章 创一代与创二代的差别 …………………………………………… 34
一、创业意愿和目的差异 ……………………………………………… 34
二、创业自我效能差异 ………………………………………………… 36
三、创业支持及其他差异 ……………………………………………… 43
第六章 基于创业类型的差异分析 ………………………………………… 45
一、创业意愿和目的差异 ……………………………………………… 45
二、创业自我效能差异 ………………………………………………… 46
三、创业支持及其他差异 ……………………………………………… 53
四、结论与启发 ………………………………………………………… 55
第七章 家庭环境差异分析 ………………………………………………… 56
一、创业类型差异 ……………………………………………………… 56
二、创业意愿和目的差异 ……………………………………………… 57
三、创业自我效能差异 ………………………………………………… 59
四、创业支持及其他差异 ……………………………………………… 70
第八章 教育经历的差异分析 ……………………………………………… 75
一、创业意愿和目的差异 ……………………………………………… 75
二、创业自我效能差异 ………………………………………………… 77
三、创业支持及其他差异 ……………………………………………… 90
第九章 籍贯差异研究 ……………………………………………………… 94
一、创业意图的差异 …………………………………………………… 94
二、创业自我效能差异 ………………………………………………… 95
三、创业支持分析 ……………………………………………………… 97
四、研究的结论及其启发 ……………………………………………… 97
第十章 温州众创空间研究 ………………………………………………… 99
一、研究的背景 ………………………………………………………… 99
二、温州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100
三、众创空间创业者自我效能分析 ……………………………………106
四、启发与建议 …………………………………………………………109
第十一章 互联网如何影响创业行为? ……………………………………111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111
二、模型构建与阐释 ……………………………………………………112
三、结论与启发 …………………………………………………………116
第十二章 创业教育的影响与思考 …………………………………………118
一、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 ………………………………119
二、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 ……………………………120
三、创业教育需要做什么? ……………………………………………125
第十三章 温州创业环境研究 ………………………………………………128
一、观察和分析框架 ……………………………………………………129
二、温州创业环境评价的开展 …………………………………………130
三、温州创业环境评价 …………………………………………………131
四、温州创业环境比较分析 ……………………………………………135
五、温州创业环境问题分析 ……………………………………………137
六、创业环境提升的对策建议 …………………………………………144
第十四章 内部创业动力:新三板的启示…………………………………150
一、温州新三板挂牌 ……………………………………………………151
二、新三板挂牌动力分析 ………………………………………………154
三、挂牌推进转型升级的机制 …………………………………………159
四、新三板如何更好地推进转型升级 …………………………………161
五、本章结论 ……………………………………………………………162
第十五章 创业者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164
一、调研的开展 …………………………………………………………164
二、应对疫情的基本状态 ………………………………………………165
三、对疫情的认知和感受 ………………………………………………167
四、多种途径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170
五、管理科学性亟待提高 ………………………………………………172
六、对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172
第十六章 两个健康: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176
一、研究背景 ……………………………………………………………176
二、企业家素质的现状 …………………………………………………177
三、企业家素质内涵的思考 ……………………………………………179
四、企业家素质提升的系统设计 ………………………………………180
五、民营经济学院的执行保障措施 ……………………………………183
第十七章 以创业视角看民营经济成长 ……………………………………186
一、研究背景 ……………………………………………………………186
二、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及其特征 ……………………………………187
三、链式创业与区域创业网 ……………………………………………188
四、温州民营经济的挑战 ………………………………………………191
五、温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 ……………………………………192
六、温州民营经济提升的对策建议 ……………………………………193
第十八章 “两个健康”,如何精准施策? ………………………………196
一、温州涉企服务中的表征和问题 ……………………………………196
二、双因素解读:“两个健康”的 30 条任务 …………………………197
三、双因素分析:“两个健康”的 80 条 ………………………………201
四、双因素解读的启发 …………………………………………………202
五、对策建议 ……………………………………………………………204
第十九章 匠心创业:小精尖科技型企业研究……………………………206
一、研究背景 ……………………………………………………………206
二、小精尖企业基本形态及概况 ………………………………………207
三、温州小精尖企业概况 ………………………………………………211
四、小精尖企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213
五、加快小精尖企业培育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216
第二十章 疫情防控常态下的创业自我效能………………………………22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二、调查结果分析 ………………………………………………………224
三、自我效能的分层分类分析 …………………………………………226
四、性格与创新创业自我效能 …………………………………………230
第二十一章  整体智治、数字化改革与创业创新效能 …………………233
一、理解整体智治与数字化改革 ………………………………………233
二、创新创业将处于更优的营商环境 …………………………………235
三、创新创业自我效能的变化 …………………………………………236
四、创业其他方面的影响 ………………………………………………239
参考文献 ………………………………………………………………………240
后 记 …………………………………………………………………………24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