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脑机简史
0.00     定价 ¥ 109.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2231599
  • 作      者:
    陈言
  • 出 版 社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l 一本书讲透脑机接口的前世今生,展示关于脑机接口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关键人物、关键节点以及里程碑实验。《脑机简史》不只是一本脑机接口暗潮涌动的发展历史,还是一本揭开它未来商用大前景的重要作品。

l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获得者陈薇,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畅销书《脑机穿越》作者米格尔·尼科莱利斯联袂推荐。

l 湛庐文化出品。


展开
作者简介

陈 言

l 文学博士,高级编辑,长期在人民日报社、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工作。20多年来,先后撰写了《天之眼》《阻击埃博拉》《知识的力量》《罪证》《第一杀手覆灭记》等报告文学和《当科学遇到诗歌》《你从哪里来》等若干诗歌作品,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曾出版《新闻的力量》《跨越》《妙江访谈录》《黑枭》《城市面具》《时代潮头》等多部作品。

l 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荣誉。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你凝望夜空时,你是否曾望向繁星背后的虚空:“宇宙的边界在哪里?时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幽暗的深空中此刻是否也有一双眼睛正在凝视着你?”

当你凝视镜中的自己时,你是否曾望向双眼背后的大脑:“我”到底是谁?寄居在这副皮囊之中的灵魂是否真的存在?

当肉体衰亡,“我的灵魂”是将随之消散还是化为飘荡于宇宙之中的一股电波?

下载知识、移植记忆、意念互通与大脑联结这些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能否成为现实?

人脑被称为“内在的宇宙”,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大脑的形成,150 亿年间,人类大脑成为宇宙中平常却伟大的奇迹。 如今,脑机接口技术正在蓬勃发展。科学家已经开始攀登脑机接口的金字塔,逐级“改造”人类,实现人类的全新进化。

《脑机简史》便是向读者介绍脑机接口这一新兴技术的科普著作。从对大脑的重新认识,到神经科学颠覆传统的发现,再到脑机接口领域正在发生的前瞻探索和令人振奋的突破,作者对这项技术自诞生至今的演进历程以及它对未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的展示,让人在感叹“脑机融合”创造的惊人变化的同时,更为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大脑浩如烟海的未解之谜而神往。

 


展开
精彩书评

脑机接口技术在治疗重大脑疾病、促进脑健康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脑机简史》一书的作者陈言以扎实的科学知识背景及科普创作经验,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清晰严谨的逻辑,兼顾理论探索与新的实践,详细介绍了这一前沿科技的发展过程,并对未来可能涌现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做了富有洞察力的预想,让读者在收获新学新知的同时,也对科技改变下的生活、塑造中的未来充满了惊喜与期待。

陈 薇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获得者

 

无须使用语言和文字,直接通过大脑的“心灵感应”来实现思维和机器交互,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个梦想。而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由神经工程学直接推动的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这一梦想逐渐变为现实。《脑机简史》一书便是向读者介绍这一新兴技术的科普著作。从对大脑的重新认识,到神经科学颠覆传统的发现,再到脑机接口领域正在发生的前瞻探索和令人振奋的突破,作者对这项技术自诞生至今的演进历程以及它对未来的影响进行了全方面生动的展示,让人在感叹“脑机融合”创造的惊人变化的同时,更为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大脑浩如烟海的未解之谜而神往。

徐延豪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

 

《脑机简史》这本书是一部资料翔实、脉络清晰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简史,是一部值得从头细读到尾的作品。作为脑机接口的探索者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我读完这本书也感觉受益匪浅。作者不愧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从对人类大脑深入浅出的“揭秘”到对脑机接口技术理论与实验的介绍,在他妙趣横生的叙述中,“脑机接口”自诞生至今近30年的发展小史仿佛变成了一首迷人的交响乐,让人惊奇不已。

米格尔·尼科莱利斯

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

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

畅销书《脑机穿越》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记忆移植,数字化永生的终极之路

 

所谓记忆移植,就是把一个生命体脑中的记忆转移到另一个生命体的脑中。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已经做出了诸多尝试,以下是几个公开发表的实验,代表了过去20 年里人类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和进步。

喜欢光明的老鼠

已经实验过的记忆移植分为两种: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最早进行的记忆移植是直接移植。直接移植指的是移植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一种已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

老鼠多生活在阴沟、缝隙或不见天日的幽暗角落里,这是因为怕光是它们的天性。1994 年 5 月,英国科学家沃克斯利用多次的强烈刺激,使一只老鼠建立了特殊的情绪记忆。沃克斯通过反复训练,使这只成年雌性老鼠成为第一只喜欢在光明而不是黑暗中生活的老鼠,然后从它的脑袋中抽掉了一部分涉及情绪记忆的脑液。一段时间后,这些被抽取的脑液被注入另一只老鼠的大脑中,这只老鼠同样表现出“向往光明”的习性,这说明了记忆移植是可能的。

棕熊变海豚

1996 年,美国国防部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运动记忆移植”实验:通过将一只海豚的游泳技能进行“芯片移植”,让一只不会游泳的棕熊在水里游了起来。

科学家先对海豚大脑中与游泳有关的记忆区域进行了全面探测,包括这一区域发出的特殊脑电波、存在的生物磁场、神经肽传递的信号等,然后把一系列信息存入芯片,再植入棕熊的大脑。

戴着芯片的棕熊被投入水中,一开始它拼命挣扎,但很快就游了起来。它的泳姿看起来虽然仍有些笨拙和不雅,动作却很娴熟,就像一种生存的本能失而复得一般。后来,科学家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

得出结论:通过芯片移植记忆,传输的只能是运动记忆,并且保存的时间也相当有限。

“白痴”与“天才”换位

1997 年 4 月,美国加州大学的动物神经研究所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切割移植实验。

这次实验是在两只狗之间进行的。聪明的狗叫“天才”,笨一些的叫“白痴”,虽然智商差距明显,但它们却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哥哥”会很多本领,具有丰富的情绪记忆,于是被选择作为供体,“弟弟”从生下来起就被关在窝里,没有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恰好符合“白痴”——“记忆空白”的实验要求,于是成了受体。

“两兄弟”的大脑切除手术同步进行,移植也同时推进,手术结束后,当它们苏醒过来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弟弟”一眼就认出了主人,并在主人的口令下精确地做出了反应,而“哥哥”则仿佛变了一只“狗”,对那些曾经熟悉的口令毫无反应,迷迷瞪瞪的。虽然这对“兄弟”在几个月后相继去世,但这项实验的意义与价值至今不可低估。

虽然这些实验都看似疯狂而原始,从小鼠到海豚、棕熊与狗,这些都与人类的记忆移植相去甚远,但自科学诞生那天起,人类寻求永生的终极梦想便与对记忆移植的不懈追求紧密相连。直到脑机接口技术的出现,许多人开始相信,也许这才是真正通往记忆移植与数字化永生的终极路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