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取象比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拥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对中医情感隐喻体验基础理据的探究迎合了后现代主义多维的理论价值取向,也迎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与人本性以及建设性与体认性。笔者将心理学上的认知一隋感系统理论、语言学上的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三者互为补充地整合为一个认知语言学分析概念意义的框架模型,以期对中医古籍中的核心情感隐喻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书认为中医古籍中的情感隐喻包括方位情感隐喻、天气情感隐喻、颜色情感隐喻、数量情感隐喻、容器一液体情感隐喻、生理器官情感隐喻和运动情感隐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古籍中情感隐喻的概念化及其语言特征,探究了中医古籍中情感隐喻产生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语境。其次,结合上述意义构建框架模式,对中医古籍中典型的情感隐喻的认知及翻译进行详尽分析。第一,具体解析了《黄帝内经》中情感隐喻词汇“喜”的概念化、语言表征及意义构建过程,从而突出“喜”意义构建的创新点,为中医古籍中其他情感隐喻概念词汇的意义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二,对《伤寒杂病论》中情志症状概念隐喻“奔豚”“谵语”“癫狂”“失眠”进行了认知研究,构建了情志症状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第三,对中医古籍情感隐喻核心词汇“中和”进行了认知机制和英译实例分析,发现“中和”在其本义的基础上,衍生了很多重要的相关概念。本书认为在翻译“中和”或其相关术语时,必须在遵循“中”“和”“中和”词源认知理据的同时,忠实于具体语境,做到准确翻译,并在此前提下兼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