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藏书和私人读书、授徒,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达到顶峰。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大大超过并已取代官学,成为中国主要的教育组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书院建筑作为书院文化的物化载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以教学、祭祀、藏书“三大事业”为主,有强烈的“礼制”特征的平面布局,并在选址和风景环境的经营中,突出人与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在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审美风格上有独到之处的建筑类型,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巴蜀地区历史上虽然地处偏僻,交通和信息都极为不便,但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早在汉代就有蜀郡太守文翁兴办“石室官学”,大力提倡教育。巴蜀地区的书院兴起时间较早,在唐代就已有书院出现,明清时期更是发展迅速,清代巴蜀书院在全国各省的书院数量排名中占第二,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巴蜀学术文化的繁荣。因此,对于巴蜀书院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在对中国书院起源和发展沿革作简要叙述后,以此作为铺垫切入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研究。首先对巴蜀书院的缘起、发展与流变作细致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巴間书院建筑在选址、环境建设、空回形态、倔林艺术和建筑装修艺术等方面的地域特色,对巴蜀书院建筑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较详尽的剖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