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融合发展深入实施
(二)协同创新持续推进
(三)空天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情况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文献研究设计
(二)国内外研究总体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重点问题
(四)研究述评及切入点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空天科技
(二)协同创新
二、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
(二)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特征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概念模型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动因
(一)基于稀缺资源配置的动因分析
(二)基于比较优势发挥的动因分析
四、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主体影响因素
(二)客体影响因素
(三)环境影响因素
五、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融合深度发展理论
(二)协同学理论
(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演化分析
一、空天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空天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初期的领导决策
(二)空天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组织体制沿革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方式
二、空天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中央专门委员会领导下的“大力协同”
(二)制定发展路线图加强规划
(三)创新科技发展运行模式
(四)系统工程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的创新
(五)注重总结教训积累创新经验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潜在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三)存在的问题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系统分析
一、要素分析
(一)主体类要素
(二)客体类要素
(三)工具类要素
(四)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结构分析
(一)基于层次的结构
(二)基于时空的结构
(三)基于生态位的结构
三、功能分析
(一)提升空天科技创新水平
(二)提高创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
(三)培育创新人才与创新文化
四、运行分析
(一)科研域运行分析
(二)生产域运行分析
(三)保障域运行分析
(四)三域逻辑关系与运行连接
五、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
(二)政治环境
(三)文化环境
(四)社会环境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系统构建与运行
一、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构建的总体设想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建设目标
(四)关键环节
二、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模式构建
(一)协同融合发展模式分类比较
(二)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分类及选择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目标运行模式框架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构建
(一)政策引导机制
(二)统筹协调机制
(三)竞争激励机制
(四)评价监督机制
(五)成果转移机制
(六)风险防控机制
(七)空天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模型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
一、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理论分析
(一)创新绩效及其评价的内涵
(二)协同创新绩效及其评价的内涵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二、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二)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三、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分析过程
(二)结论与启示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空天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一、进一步推动空天领域协同融合深度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
(二)把握基本要求
(三)抓住战略举措
二、进一步加强对空天科技协同创新的统筹
(一)以国家顶层战略规划为指导
(二)以战略性重大工程和科技专项实施为牵引
(三)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为支撑
三、进一步塑造具有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创新主体
(一)进一步深化军工企业改革
(二)进一步推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
(三)营造充分有序竞争的军品科研生产氛围
四、进一步夯实空天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生成的基础
(一)夯实协同创新的人才基础
(二)夯实协同创新的学科基础
(三)夯实协同创新的文化基础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一、主要工作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