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鉴泉题签藏本
○俗称“三十二目”,杨氏家传经典拳谱
○对太极源流、内涵、功法重做界定与分野
○揭示了隐匿于武学深处的理论依据
《太极法说》,俗称三十二目,为杨氏家传拳谱,具备独特的拳学概念,系统的拳学理论,且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对太极拳界有至尊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版选用吴鉴泉题签“太极法说”为扫描本加以点校,并作详细注释。
这些稀而弥珍的拳谱,几经显微阐幽,彰往察来,传承者参会自己的体悟,在修炼拳艺的同时,也发展着太极拳理论。自从1854年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间,太极拳理论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文论内容,主要围绕着舞阳某盐店获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相关文字,会参了武禹襄等诸家讲论,以两条脉络流传于世:其一是武禹襄将所得王宗岳拳论,加以释解后,赠贻杨家,杨家几代拳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窜益,附录于杨、吴两家公开出版的诸家太极拳论著中;其二是李亦得诸武禹襄赠贻的拳谱后,附以“小序及五字诀”等拳学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赠予其弟李启轩,其二赠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俗称“老三本”。其中李启轩藏本,曾被重编次序后,夹杂他家讲论付梓刊行。此次校释,则以郝和珍藏本为底本,
参校启轩藏本,并附录杨健侯赠贻田兆麟的《太极拳谱》为底本,参校徐哲东校核的龚润田抄本《太极拳谱》,同时参校陈微明、许禹生、武汇川等诸位杨氏拳学者转辗传抄的拳谱,以展现这一时期两脉太极拳谱的风貌。
第二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代表,俗称“宋氏家传本”。这一时期的拳谱,于拳史源流而论,纷繁芜杂,或荒诞不经,但却别具魅力,就像是黄山的云海,变化万千,神秘莫测。这一时期的拳谱,多选编在许禹生、李先五、王新午等几家论著中,较为完整的拳谱,始见于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以及范愚园抄本。诸本之中,以范愚园本内容最为完善。
此次校释,选取范愚园抄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及李先五本、王新午等本,并附录马振华家藏《拳谱》、金庸笔下《九阳真经》相关内容,以及所涉佛道仙尊、名号得能稽考者之古籍文献,探揭其神秘面纱,以期呈现此拳谱独特之魅力。
第三阶段是太极拳理论的巅峰阶段。这一时期是以杨家传抄的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为代表,俗称“三十二目”,此谱部分内容陆续见诸杨澄甫、董英杰、陈炎林、田兆麟、顾留馨、沈寿等相关太极拳图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面世的只有吴公藻藏《太极法说》及杨振基藏“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简称“家藏本”)。此拳谱,具备自身独特的拳学理念,且具系统的理论层次,文论内在逻辑严密,将太极拳理论从原本的逞一拳一脚之能,升华为“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尽性立命,穷神达化”的性命之学
……
原版影印/ 001
八门五步/ 058
八门五步用功法/ 064
固有分明法/ 066
粘连随/ 069
顶匾丢抗/ 070
对待无病/ 071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073
身形腰顶/ 075
太极圈/ 076
太极进退不已功/ 078
太极上下名天地/ 080
太极人盘八字功譺訛/ 081
太极体用解/ 082
太极文武解/ 087
太极懂劲解/ 090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092
太极阴阳颠倒解/ 094
人身太极解/ 098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107
太极下乘武事解/ 108
太极正功解/ 109
太极轻重浮沉解/ 110
太极四隅解/ 113
太极平准腰顶解/ 114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118
太极血气根本解/ 119
太极力气解/ 120
太极尺寸分毫解/ 122
太极膜脉筋穴解/ 124
太极字字解/ 127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譻訛/ 129
太极补助譼訛气力解/ 130
……
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如今。
——吴公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