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御厨出宫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9081716
  • 作      者:
    罗泰琪著
  • 出 版 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御厨出宫》八大菜系精美绝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御厨出宫技惊四座,精美御膳味镇八方。最奇妙的逃亡之旅,最震撼的美食之宴。一场最华丽的厨艺大比拼,一次最美妙的美食大旅行,御厨出宫,拉开惊险刺激与味蕾享受的序幕。
展开
作者简介
  罗泰琪,重庆作协会员,已出版六部文学作品:《重庆大轰炸纪实》(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国企老总》(北京出版社,2009年),《绝对领导》(花山文艺出版社,2010年),《陪都商人》(花山文艺出版社,2011年),《茶马古道匪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12年)。
展开
内容介绍
  《御厨出宫》民国初,清朝逊帝被迫迁出紫禁城,宫中人才成为争抢对象。为逃命,新科御厨带上御前侍卫和两位娘娘,携师带徒南下。一行人东躲西藏,从北京逃到通州,穷于应付;从德州漂到广州,险象环生,奇事重重。通州遇劫,身无分文,误被认为骗子入狱,全靠御宴证明身份;德州遇扒鸡纷争,田韩两家争老汤,几十口人寻死,一罐宫廷老汤救命;广州英国人偷学御膳中计,西餐招标洋人败华人胜……
  精美膳食缤纷上场,中华第一汤、正宗大顺斋糖火烧、沧州八绝、四大豆腐宴、蒙古亲藩宴、万寿宴、九白宴……
  真个是菜中人物栩栩如生,菜品故事稀奇百怪,八大菜系精美绝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楔子
  我是一个厨子,但不是普通厨子,是御厨,曾经在紫禁城给皇上做过饭菜,如果不是因为革命,我会一辈子做下去,做到御膳房七品总管,做到娶妻生子,安家立业,终其一生,绝不会像后来这样。
  大清垮台,逊帝离宫,我等便树倒猢狲散,无依无靠,成为新贵们你争我抢的猎物,迫使我等逃离皇宫,四处躲藏。不过也好,我因此跑遍了中国八大菜系的家乡,学到很多御膳房学不到的厨艺,也把御膳带到各地,造福民众,宏扬咱们国家的饮食文化。
  但实事求是地说,我这一趟走得十分艰苦,因为不是孑然一身,除了带着师傅和两个徒弟,还带着两个如花似玉的娘娘和一个五品带刀侍卫,老的老,小的小,而且有女人,自然生出很多麻烦。因为出了紫禁城,在普通人眼里我就是一个厨子,与酒楼宾馆、路边食店的厨子一样,都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和葱花蒜苗打交道,最大的考虑是挣钱谋生,自然就会与人发生矛盾。又因为自己毕竟是御厨,免不了又会引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加之北京的新贵一直没忘记请我回去,时不时派人来找我,就更热闹了。
  我最后之所以能渡过难关,平安回到老家,开了一家不小的馆子,聘了几十个人帮忙,过着心满意足的日子,并非我有多聪明——这不是谦逊,我只读了几年私塾——而是因为我会做御膳,做出了天下第一鸡汤、天下第一鱼、天下第一豆腐宴,还在中国首届饮食大赛上,以一道色香味俱全、鲜美逼人的红煨八宝鸡勇夺冠军,被称为中国第一厨。但人贵有自知之明,中华饮食源远流长,我这点本事微不足道,所以在我开的饭店里,从来不打“天下第一”的招牌,而且悄悄把宫廷菜换个名字摆上桌,反正民以食为天,进餐馆图的是一饱口福,只要菜好,何必追问出处?
  说起御厨和御膳,很多兄弟会觉得是骗人的把戏,清朝灭亡都这么多年了,哪里还有真御厨、真御膳?估计是打着招牌揽客的吧。我实话相告,御厨和御膳真的存在,除了存于官场,也存于民间,只是一般人很难见到,加之年代已久,御厨老的老死的死,很多御膳就随之消失了,再加上现在是商业社会,打着御厨、御膳的牌子招摇撞骗的事也不能说没有。
  我现在垂垂老矣,早就不练刀翻勺、看墩上灶了,也丝毫没有炒作的念头,只是想给亲近的人说说当年出宫的亲身经历,两个娘娘如何如何,两个徒弟如何如何,五品带刀侍卫与娘娘与徒弟又如何如何,顺带说说我是怎样进御膳房,怎样学厨艺,怎样做御厨的,还可以说说厨师这一行的八卦和我成功的另类经历,介绍一点御膳。除此之外,凡涉及御膳机密,只能点到为止,这是规矩。
  漫漫岁月,从何而言?
  就从我在紫禁城御膳房考御厨的事说起吧。
  一、御厨大考
  如果不是十多年前爆发辛亥革命,我绝对过着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我那时已在御膳房干了十多年,煎炒爆炸、烧烩蒸炖,宫廷御宴、八大菜系,无不擅长,无不精致。因为五年一度的御厨大考在即,我信心十足,自认完全能高升御厨,进而得以近天子,沐龙恩,或获赐婚,与某位漂亮宫女喜结良缘、生儿育女,安享天伦,进而因御厨官列七品,自然享受内务府派送小院,吆喝仆人、使唤丫头,自成一统。哪知天降革命,乾坤颠倒,一切成明日黄花,以至现在人到不惑之年,还是掌灶,任人指使,空有十八般武艺。因无缘叩见天颜,未有赐婚,只好任爹娘安排,在老家娶了一名贤惠的女子为妻,也有了儿女绕膝的快活。但因为社会动荡,岳父岳母多有不放心,把他们接回娘家,我又成孤家寡人,以致居无定所,和两徒弟共挤一屋,打鼾磨牙,此消彼长,可恨之极,以至想入非非,这辈子与御厨究竟有缘无缘,这世道究竟何去何从,也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
  不过,因为做厨师的原因,我得承认,我成了饕餮之徒,有了中年男人大腹便便的样子,所以虽说忧心忡忡,但那是独处一室的时候。只要有人来,不管是师傅御厨张,还是徒弟张家常、陈设,立即有说有笑,请师傅坐,问两徒弟昨天的功课练得如何,并不曾有丝毫窘迫失礼;虽说心急如焚,那也是深藏不露,上厨就上厨,粉蒸鲢鱼加芫荽,照旧鲜嫩清香,菊花鲤鱼撒葱花,依然焦脆可人,并不曾有丝毫马虎懒散。所以,我的师傅御厨张因为不明究竟,还打上门来兴师问罪,摸着山羊胡子,瘪着嘴说:“阿贵啊,你也是当师傅的人了,就是不想自己,也该为徒弟着想啊!”
  我明白,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师傅又在啰唆,御厨大考废了十来年,难道还能起死回生?便乜师傅一眼,见他满头白发,一脸深皱,埋怨的话就不忍说出口。
  御厨张的确年事已高,若照先朝规定,早该告老还乡,可因为宫廷三千御膳烂熟于胸,内务府便死活不让走,又因为废了两届御厨大考,耽搁十年,后继乏人,以至我也无缘御厨,脸上无光,于是三辞而后就,答应再伺候皇上两年。于是,我便迈着八字步,背着双手,瞪着三角眼训人:“喂,瞧你这鳝丝炒的,一点血味都没有,用得着洗这么干净吗?”说罢,也不管后事如何,自顾走人。
  御厨张见我嘴角浮起一丝诡笑,知道我嫌他啰唆,要在平日,必定皱眉蹙额,摆出师道尊严,或训斥或罚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不为过。但今日他视而不见,摸着山羊胡,微笑道:“就知道笑,师傅来了也不知道拿烟。”
  我忙取过黄铜水烟,替师傅装上烟丝,点燃纸捻,吹灭明火,递到师傅手里。御厨张点烟呼吸,水筒咕噜作响,鼻子喷出两条烟龙,咳了两声,吐一口黏痰,说:“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蒜?紫禁城都传遍了,就要恢复御厨大考了。”
  御膳房厨师有个优势,一批批菜肴端进去,一条条消息带出来,何况此事与我休戚相关,还能不知道?不过是不相信罢了。前一次御厨大考,名报好了,选手张榜了,考官也定了,连考试用的菜品也准备齐全,只等御膳房汪总管一声令下,便可鏖战灶台,可竟毁于一旦,说取消就取消,没人敢说话。
  我嘿嘿笑,说:“这倒是好事,就是不知是真是假?”
  御厨张说:“师傅我好歹也是副总管,又是皇上御批特留之人,咋不问问师傅呢?”
  我说:“请问师傅,确有其事吗?”
  御厨张吹燃纸捻,点火吸烟,喷一口烟,伸出两个指头,颤颤抖抖地指着我说:“你啊你!”
  御厨张有个习惯,随着年纪增长更加突出,那就是敢于承担,不肯苟且。自从我曾祖父替他做烧卖挨打之后,他就后悔自己当时没有站出来说明真情,再有类似事情,就直言上书,有用无用是另外的问题。那一年,他已是御膳房副总管,又发生西太后训斥厨子,要打板子的事。他打听清楚后,立即禀告内务府张大人,说明实情,请求宽恕。西太后生气是那一瞬间,事后听了禀报,还是说:“既然御厨张肯替他说话,那就免了吧。”
  前不久,紫禁城传着一个消息,内务府正和民国商谈恢复御厨大考,因为太过离奇,嗤之以鼻者众,所以传到我这里,便认为那是谣言,自然不曾问过师傅,害怕他笑我想入非非,殊不知,这件事正是御厨张提起的。
  御厨张被皇上留下,感恩戴德,泪如雨下,秉烛达旦,写了一道情真意切的奏折,请内务大臣张大人代为上奏,除感激涕零、歌功颂德外,恳请恢复御厨大考,否则后继乏人,千年御膳将毁于一旦。皇上看了很感动,御笔批一“准”字,又一想,国危见忠臣,难能可贵,续写八字:国之干臣,愈老弥坚。
  圣旨一宣,紫禁城轰然。御厨张自然欣喜若狂,当即面朝御寝连叩三个响头,但回家扪心自问,愈老是真,弥坚有愧,因为恢复御厨大考是有挽危廷于狂澜之慨,但自己一介厨师,何德何能,最多只能锅铲救国,无论如何谈不上国之干臣。更何况,上折初衷不过是感叹行将退休,高徒戚富贵却生不逢时,如不恢复御厨大考,怕徒弟是与御厨终生无缘,谁来继承自己衣钵?
  御厨张之所以急于把御厨之位传给我,自然因为他在御膳房干了一辈子,以御厨自豪。在国人眼里,御膳房藏龙卧虎,高深莫测,御厨地位崇高,简直就是人见人拜的神厨。
  我明白师傅这番苦心,但总觉得民国政府不会同意恢复御厨大考,所以一直淡心无肠。不过见师傅这般苦口婆心,便嘿嘿笑,说:“徒弟知道师傅一片苦心,何尝不想当御厨,又何尝不替徒弟着想?实在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啊!”
  御厨张把烟筒往桌上重重一搁,板着脸说:“师傅来了也不上茶?”
  我自知失礼,忙对两个徒弟说:“我敬烟你们敬茶。快上好茶。”
  二徒弟陈设,胖胖的,圆脸上一对小眼睛,好像啥时都在笑。他微笑说:“不知师爷想喝什么茶?”
  大徒弟张家常,高挑个子,英俊潇洒,一张国字脸,两只大眼炯炯有神。他说:“刚举办千叟宴和节令宴,有的是好茶。千叟宴的丽人献茗是君山银针,告别香茗是杨河春绿。节令宴的丽人献茗是福建乌龙,告别香茗也是杨河春绿。不知师爷要哪样?”
  御厨张的眉头是皱给我看的,见两个徒孙如此懂事,自然转怒为笑,摸着胡子说:“还是我的两个徒孙乖巧。昨儿的千叟宴花团锦簇,喜气洋洋。我就要千叟宴的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我和徒弟齐声说好,联袂而去。
  不一会儿,我带着张家常、陈设和一个丫头鱼贯而入。我打头阵,双手端茶。那三人紧随我身后,各端一托盘。张家常端的是千叟宴的干果四品:怪味核桃、水晶软糖、五香腰果、花生糖。陈设端的是千叟宴的蜜饯四品:蜜饯橘子、蜜饯海棠、蜜饯香蕉、蜜饯李子。丫头端的是千叟宴的饽饽四品:花盏龙眼、艾窝窝、果酱金糕、双色马蹄糕。
  御厨张指指桌子,示意放下,说:“嘿!有你的啊!昨儿我还恋着这几盘呢!好,徒儿徒孙都好。”说罢,伸手拈一块双色马蹄糕塞进嘴里,七嚼八嚼吞下,喝口茶,拍拍手,笑眯眯地说:“你知道个啥?谁说海市蜃楼?小子,给你透点风,内务府张大人已出宫谈了三次。老朽厚着脸皮问张大人如何。你猜张大人怎么回答?他老人家对老朽颔首微笑。明白没有?”
  
  御厨张这番教诲是几天前的事,但说了就了,我和我的两个徒弟并不因此积极练兵,依然故我,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甚至还溜出紫禁城,赶庙会看大戏,深更半夜翻墙而回,被带刀侍卫武正当拿个正着。要不是御厨张及时赶来,仗着是武正当的远亲,硬把大事化小;要不是御厨张一口答应武正当的要求,愿意悄悄去见两位答应娘娘青莲和琼芝,听听她们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事,硬把小事化了,不知道要惹出多大的事。
  又过了几天,恢复御厨大考的消息越传越盛,说内务大臣张大人与民国代表谈僵了。这一来,我和两个徒弟得意了,明明听到御厨张在喊,装耳聋,非要他喊两遍三遍才答应。而御厨张呢,喊我们过去说东说西,就是不再提御厨大考,显然也听到流言。
  的确,张大人和民国代表谈得不愉快。
  最初,张大人奉旨出紫禁城,找到民国政府的两位代表,一位是陆司令,一位是吴主委,谈得甚是愉快,虽说房门关得死死的,也关不住一串接一串的哈哈笑声。所以,张大人那天冲着御厨张颔首一笑,的确意味深长。可谈到具体事宜,出乎张大人预料,陆司令和吴主委在正题之外,提了附案,希望得到紫禁城的两个人才。
  这事本来好商量,张大人大人大量,紫禁城人才济济,小朝廷人满为患,满足两位代表的一点私求是再荣耀不过之事,但张大人分别听了二位窃窃耳语后,一脸愕然,中风似的哑然失语。
  这样一来,两位代表便有话说了:“既然张大人身体有恙,暂时休会吧。”
  张大人回到紫禁城,把两位代表的想法报告皇上。原来,陆司令看上答应青莲,吴主委看上答应琼芝,希望皇上体恤赐婚,其他事自然好说。
  皇上哑然,答应岂可送人?
  清朝后嫔分为八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答应虽为末等,一样是娘娘,有两个宫女伺候,有单门独户住处,有按时提供的吃穿用品,就是四品总管太监见了,也得驻足问好。当然,人贵有自知之明,她们虽贵为皇妾,但没有为皇上生儿育女就不好自称主子;当然,她们地位低下,很难得到皇上宠幸,生育升迁机会微乎其微,只好随年龄增长而住进冷宫,终其一生。
  皇上问陆司令、吴主委二位尊容。
  张大人如实秉报:陆司令威风凛凛,八字胡,大肚子,五十多岁,好新潮,跟外国人学跳交际舞,搂着人家小姐,人未到肚子先到,顶得人家连连后退。吴主委文质彬彬,戴金边眼镜,开口之乎者也,虽一样的胖,腰围尚正常,便瞧不起陆司令,不过人无完人,知天命年就“绝顶聪明”了。
  皇上仰望青天,愕然无语。
  既然如此,张大人自然明白,拱手退下,径直去回陆司令和吴主委的话:“答应虽微,事关国体,就是永不恢复御厨大考也万万不可违列祖列宗例,还请两位谅解,若另有要求,不妨提出来商量。”既然如此,陆司令和吴主委都曾是皇上的忠臣,不好逼之过甚,只好暂且放下答应,转而各选了一件故宫珍宝:陆司令崇武,要了一把战国青铜剑;吴主委尚文,要了一幅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张大人于是和两位民国代表握手言欢,达成协议,民国政府允许前清逊帝在紫禁城举办御厨大考。
  消息传进紫禁城,万众欢腾。
  张大人从皇上那里出来,立即传御膳房两位总管说话,向他们宣读了皇上举办御厨大考的圣旨,传达了紫禁城和民国政府达成的协议,讲解了重要性,提出了要求,把大考的组织工作全部交给他们,并征求他们对这件事的意见。
  正总管姓汪,年纪比御厨张小,官位比御厨张大,之所以后来居上,不是靠锅铲,而是靠为人。别的不说,单说这次恢复大考,御厨张忙的是秉烛上折,协助张大人玉成此事,汪总管忙的是了解御膳房厨师参考意向、家庭背景。
  所以,张大人话语刚落,汪总管立即说:“禀报张大人,卑职以为,此次大考实属来之不易,务必格外珍惜,万不可敷衍塞责,滥竽充数。卑职的意见是,第一要务是确定参考人员。卑职拟了一个名单,请大人过目。”
  御厨张顿时黑了脸,没想到他竟背着自己来这一手,好人都让他当完了,想立即举荐人才,可细细一想,除了高徒戚富贵够条件,十年停考,其他人竟不甚了解,便着了急,也顾不得礼节了,一拱手说:“禀报张大人,卑职有不同意见。”
  张大人正含笑阅单,头也不抬道:“说。”
  御厨张说:“首要之事是制定参考人员条件,不合条件者一概拒之门外,不可任其泛滥,毁了御厨大考名声。所以,卑职以为,参考条件未出,不可讨论名单,请张大人退回汪总管以一己之见所报名单。”
  张大人愕然,两眼越过名单盯着御厨张。
  这就是御厨张的为人,嫉恶如仇,自然出口伤人,首先得罪汪总管,看他两眼如剑,恨了又恨;其次得罪张大人,这是他不知道的,名单正是张大人授意而为。
  汪总管暗自冷笑,老张啊老张,老糊涂了吧,你这一枪刺我不要紧,刺着张大人怎么办?刺着名单上的人怎么办?嘿嘿,够你应付。可他嘴里却说:“御厨张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卑职一时疏忽,请张大人教诲!”
  张大人看到名单上有自己夹带的人,正暗暗夸奖汪总管会办事,被御厨张这么一搅,似乎隐私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禁恼羞成怒:自己为恢复御厨大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不该近水楼台先得月?便瞪着眼睛说:“放肆!本官接不接汪总管的名单,还要你批准吗?”
  御厨张一脸尴尬。
  张大人本想再说几句,可一想,御厨张是通天人物,又是这么个油盐不进的犟脾气,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犯不着与他计较。便一笑,又说:“你有名单照样可以报上来嘛,本官和汪总管绝不砍伐。汪总管,是不是啊?”
  汪总管忙堆出笑脸说:“那是,那是。”
  事情就这样弄反了,好像御厨张并非坚持原则,不过是为自己夹带的人鸣冤。这样一来,御厨张就被动了,怎么说都不好。要是固执己见呢,会把事情搞得更僵,闹到皇上那儿更说不清;要是顺水推舟,也送上一张名单,岂不坐实张大人猜想,大家不过一丘之貉?所以,他只好讪讪一笑,默然无语。
  盼望已久的好事没想到竟这样开头,确实让御厨张心灰意冷。可细细一想,不是为我的徒弟和我两个徒孙——富贵坚持要让两个徒弟参考,说他们的手艺不在自己之下——我何苦受这般恶气?既然受了气,我还清高哪样?如若耽误了徒弟、徒孙的前途,岂不正中他们的诡计?
  于是,御厨张便顺了张大人和汪总管的意思,事后也报了一份名单,也睁只眼闭只眼不负责,除了该报的我,把我的徒弟张家常和陈设也照写无误。
  在接下来的御厨大考事务中,哪些人报了名,哪些人没能报上名,哪些人做考官,哪些人不能做考官,这些涉及人事的事,因为张大人和汪总管一手包办,御厨张也就三缄其口,任凭处置。这样一来,张大人和汪总管的脸色灿如桃花,一口一个张老御厨,喊得甜蜜蜜的,遇到好吃的好喝的,给皇上做一份,给御厨张再做一份,甚至把他想听的话递到他耳边:“放心放心,戚富贵肯定参赛。”这样一来,御厨张倒是不担心我了,但听话听声,我的两个徒弟怕是要落空了,得给我先打招呼,免得望眼欲穿。可他给我说了,我犟起颈子说:“那不行,张家常和陈设一定要参加,师傅您是副主考,难道这点权力也没有?”
  张家常也说:“师爷,我和陈设如果没资格参加,汪总管的孙子汪无惧比我们还差,怎么听说榜上有名?”
  御厨张听了直冒火,一拍桌子说:“我才不信,难道汪总管敢把他孙子升为御厨?那我……我非告御状不可!”
  我神色紧张,忙去门外左右一瞧,关上门回来细声说:“师傅,千万告不得御状啊!您要一告,别说张家常和陈设了,怕是连我都要名落孙山。”
  告御状是气话。御厨张明白自己这个御批留用,多半是张大人在皇上面前美言之故,而皇上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会有闲心听自己告状。所以,被徒子徒孙这么一说,他起身就走,边走边气呼呼地说:“我再不管这些事!”
  御厨张可以不管,因为我参考不成问题,但我不得不管。据我暗中打听,这次大考只取前两名升御厨,而张大人特推了一位周武,汪总管又要照顾孙子汪无惧的话,御厨张就是全力替我力争,怕也是名落孙山。所以我必须另辟蹊径,弄出一道占绝对优势的菜肴。而张家常和陈设是我的高徒,考得好坏,事关我的面子,也得拿出绝招教他们。
  于是,我一改前期萎靡不振的样子,天天翻看御膳食谱,冥思苦想,时时趁夜深人静,溜到御膳房实践一番,又趁师傅高兴,忘了再也不管这些事的话,多多请教。可弄来弄去,还是逃不脱三千御膳食谱。御厨张数落我:“不是师傅说你,这三千食谱是御膳房多少辈人的心血,够你娃娃学一辈子用一辈子,哪用得着异想天开创新菜?创得了吗?费九牛二虎之力又怎么样,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了吗?”
  我不敢顶撞师傅,可我跟师傅一样犟脾气,暗地里就是不服气。你们可以创三千御膳,我怎么不可以推陈出新?
  这一天,内务大臣张大人心血来潮,突然光临御膳房,以至连门前摆放的花盆也来不及换,让张大人看到了凋零枯黄的花,大皱其眉,差点发作。好在汪总管匆匆赶到,一番甜言蜜语,勉强掩过。张大人进得御膳房,不过走马观花而已,并不曾细看,只是驻足在他所特推的周武厨师面前,说了一句“好好干”,便剪手而去。
  汪总管善察言观色,待张大人进去视察之机,命人火速掉换门前花盆。所以,张大人出得御膳房,眼前陡然一亮,先前的凋零枯黄已变成花红草绿,不禁大为赞赏,问这是怎么回事。汪总管趁机献媚说:“回禀大人,御膳房花草通人性,见到卑职垂头丧气,见到大人枯木逢春。”张大人听了哈哈大笑。
  我在一旁深受启发,连夜创造一道新菜叫枯木逢春,以鲜虾仁为主料,配芹菜、银耳、肥猪肉、鸡胸脯肉、荸荠、火腿、豌豆苗、南瓜花,精心烹制而成。御厨张一见拍手叫好,说:“形艳色丽,味美鲜香,不失为一道宫廷新菜!”
  张家常伸颈咋舌,举箸要吃,被我一掌打开,“慌啥?好菜先品后尝。”陈设说:“师兄,会不会品啊?”张家常红了脸说:“谁不会品?不就是一看颜色二看火候三闻鲜香四闻味道吗?”陈设说:“那你猴急啥?”
  张家常说:“我怕……”陈设说:“怕哪样?”张家常诡诈一笑,指着陈设的脚说:“怕你的“夜来香”串味。”
  大家哈哈笑。
  御厨张举着长烟杆敲张家常,半嗔半笑道:“就知道糟践师弟!你的大考菜想好没有?总不能又拿麻婆豆腐上场。”我说:“师傅您还真说对了。他就是这样跟我说的,气死人了!”御厨张一声惊叫:“啊?你真拿麻婆豆腐考御厨啊?这不是小看我御膳房了吗?你说,为啥偏上麻婆豆腐?”张家常绞着手笑。陈设说:“师爷您不知道啊,我们师兄不叫张家常叫张麻婆了。”
  张家常挥手打陈设,陈设跳到我背后躲。张家常左打,陈设右躲。张家常右打,陈设左躲。张家常一拳打在我身上,我大叫:“师傅救命!徒弟乱拳打师傅!”
  说归说,笑归笑,我准备好了自己的考菜,又为两个徒弟的菜冥思苦想。知徒莫如师,他们的厨技我自然一清二楚,不说考御厨,就是降一等考大厨,怕也要加把油。但既然御厨张定了都参加御厨大考,那就得准备御厨的菜,而御厨的菜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照先朝规矩,凡是初进御膳房者,两年杂役,两年配菜,两年掌灶,两年大厨,也就是说八年后才有资格说考御厨的事。
  为啥这样苛刻?道理很简单,御厨弄的菜谁吃?那是皇上啊!知不知道伴君如伴虎?
  讲个老故事给你听。
  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已入晚年,体衰多病,咳嗽不止,稍感风寒便病情加重,尤其冬季,不敢轻易出门。太医为治其病,用了很多贵重药品无效。御膳房康师傅想起家乡老人用冬虫夏草炖鸡滋补身体,想做给武则天试试,考虑到鸡是发物,害怕引发老病,改用鸭子。康师傅炖好虫草鸭子端给武则天品尝。武则天见汤里有黑乎乎似虫非虫之物,疑惑不解,怀疑康师傅害她,不但不喝,反将其打入大牢。
  这就是御厨不好当的一面。
  如若撇开这一点,单说厨技,没有十年八年磨练,喊你弄一道御膳,随便报个菜名,动辄几十年上百年老规矩,依样画葫芦,不准有丝毫改变,做得到吗?
  再举一例。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康熙皇帝南下暗察民情,来到云南宫门岭一家小酒店,要了一条鱼,吃了感觉很美味,问店家此菜何名。答曰:腹花鱼。又问:此鱼生于何处?答曰:长于池塘,专食鲜花嫩草,腹上有金黄花纹。康熙一时兴起,挥笔写“宫门献鱼”四字,落款玄烨。不久,江浙总督路过这里,看到牌匾,大吃一惊,经了解,果真是当今天子所赐。自此,宫门献鱼成为名菜。
  两百多年后,1907年,如果皇上心血来潮,要吃宫门献鱼,你就得照两百多年前的样子做出来,照旧将一条整鱼斩成头、身、尾三段,照旧头尾切兰草花刀,身段剥皮,剔骨切片,照旧配熟瘦火腿和大海米,照旧头尾放两侧,鱼片码中间,形如宫门鱼跃。会吗?御厨张会,我会,张家常和陈设肯定不会。
  这就是御厨贵重的一面。
  我想到这里,暗暗拿定主意,徒弟二人参考的菜不必创新,从三千御膳中选两道中等难度的御膳即可。最后,选中樟茶鸭和酿豆腐,分别教给陈设和张家常。
  我把陈设叫到僻静处,问他知不知道樟茶鸭。陈设摇着圆脑袋回答知道。我问他这道菜是谁创造的、有什么特点、怎么弄。陈设抠头皮,眨着一双小眼睛,一问三不知。我说:“好好听着,师傅告诉你。这道菜是我们御膳房的前辈黄静临老先生创造的。”
  陈设吃了一惊,说:“师傅,您说的黄静临老先生,是不是先前在御膳房管伙食那位黄先生?”我说:“就是。这位黄先生喜爱钻研,善长创新,改进过烧牛头、冬瓜燕等名菜。那一年,他见御膳房做菜多是满汉结合,非熏即烤,比如熏鸭,老是一个做法,总想改进一下。有一天,他见宫中有许多贡茶,奇香扑鼻,沁人脾胃,很受太后喜欢,心想,茶叶既然能饮就能做菜,是否可以用于熏烤呢?就拿熏鸭作试验,选用嫩茶,加配各种作料,熏出来的鸭子肉嫩香美,十分好吃,成为名菜。怎么样?想不想学这道菜?”
  陈设连连点头说:“想!想!”
  我又找张家常说:“那天师爷批评你,老是拿麻婆豆腐糊弄人,不是说麻婆豆腐不好,是说你不求上进,安于现状,明白没有?”张家常眨着大眼说:“明白了,这回参加大考我不做豆腐了。师傅,那我做什么好呢?”
  我说:“做豆腐有什么不好?只要做得好,一样可以夺魁。我想了很久,你就做豆腐。”
  张家常大为吃惊,说:“啊?又做豆腐?这么简单的菜也可以夺魁?哄我的吧。师傅,您还是教我做鸡鸭鱼肉吧,求您了!”
  我说:“你知道个啥,大家都争着做大菜,以为大菜就好,殊不知本事不够做什么菜都不好,还得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
  张家常嘟着嘴说:“师傅,照您这么说,陈设做鸭子我做豆腐,难道我连他都不如?怎么说我也是师兄嘛,起码也得他做鸭子我做鸡。”
  我皱着眉头,说:“说了半天你还是没明白。不说了,师傅喊你做豆腐你就做豆腐!做不做?”
  张家常嗫嚅着说:“做豆腐就做豆腐,但总不至于又做麻婆豆腐吧?”
  我笑着说:“这还差不多。当然不做麻婆豆腐了,要做我们就做酿豆腐。”
  张家常问:“啥叫酿豆腐?难道是凉拌豆腐?”
  我说:“瞎说,酿豆腐是明朝御肴。”
  明朝初年,凤阳人每年把家乡特产酿豆腐送往京城。朱元璋品尝后十分赞赏,下令把制作此菜的黄厨师调进御膳房。黄厨师到了北京,结合各地豆腐制作方法,创造出一整套酿豆腐的制作工序:一是把三关,选料、制作、火候;二是走四步,做菜坯、打蛋清、下油锅、熬糖汗汁。做出的酿豆腐味似樱桃,外脆内嫩,清爽鲜美,营养丰富,成为宫廷佳肴。
  张家常听得津津有味,连连说:“我学!我学!”
  从此,我和张家常、陈设师徒三人起早贪黑,勤学苦练,人家喝茶,我们看菜谱,人家逛街,我们上灶台,人家睡觉,我们还在屋檐下讨论做菜心得。御厨张知道了,摸着胡子哈哈笑,亲手熬一锅冰糖莲子银耳羹送过来,说:“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
  汪总管晓得我志在必得,借故支使我们,说采买不识货,要我带两个徒弟陪他们去乡下买新鲜货。我们去就去,车上装着锅瓢碗筷,佐料生菜,哪里歇脚哪里练,现做现卖,生意火爆,乡下人争着吃个稀罕。
  张大人一看苗头不对,拉上汪总管找御厨张说:“张御厨,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是十大御厨之首,管的是整个御膳房,怎么能顾此失彼,只教自己的徒子徒孙呢?”御厨张一脸苦笑,说:“都教都教,请张大人和汪总管把周武、汪无惧喊来,我都教。”
  转眼到了御厨大考日子。
  紫禁城众人,不管主子奴婢,大人小人,也不管男女授受不亲,宫女小子说说笑笑,也不管身份贵贱,大臣厨子济济一堂,足足把御膳房围了三层,以致后面的人踮起脚也看不着,干脆爬到树上张望,大声喊:“戚掌灶上场了!戚掌灶上场了!”
  按大考规定,每个参赛选手做一道规定菜和一道自选菜。规定菜是保密的,由汪总管和御厨张当场开封宣布,做一道以鸡为原料的任何菜。自选菜可照御膳菜谱,也可创新。评选条件有五项:味、质、形、色、度。每项二十分,满分一百分。考官由总管、首领、御厨组成。考取办法是,以得分高低排序,一二名荣升御厨,三四五名荣升大厨。
  随着汪总管一声令下,二十多位选手精神抖擞,登场献艺,炒的炒,烩的烩,蒸的蒸,炸的炸,大显身手,各亮绝招,弄出一道道精妙绝伦的菜肴,有廷臣宴的喜鹊登梅、蝴蝶虾卷、姜汁鱼片、罗汉大虾、串炸鲜贝、葱爆牛柳;万寿宴的长春鹿鞭汤、玉掌献寿、首乌鸡丁、百花鸭舌;九白宴的松鹤延年、芥末鸭掌、麻辣鹌鹑、芝麻鱼;节令宴的猴头蘑扒鱼翅、滑熘鸭脯、素炒鳝丝、腰果鹿丁、扒鱼肚卷。
  考场顿时充满芳香。众人看得眼花缭乱。
  ……
展开
目录
楔子
一、御厨大考
二、三贵争一厨
三、爷爷怎么会做御膳
四、跟娘娘出宫
五、曾祖父是御厨
六、皇宫杂事
七、真假大顺斋糖火烧
八、刘店主偷学绝招
九、沧州八绝
十、张豆腐和陈丸子
十一、天下四大豆腐宴
十二、娘娘演戏
十三、我是紫禁城御厨
十四、万寿宴
十五、叫花鸡风波
十六、田家老汤到哪里去了
十七、岂敢爱娘娘
十八、老汤杀人
十九、巧摆蒙古亲藩宴
二十、秘制宫廷老汤
二十一、伦敦酒楼偷菜
二十二、十大精品御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