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
《论语》都是以篇首二三字题篇,“学而”即是第一篇篇名,本篇共16章。《学而》篇,6章论学,其他章内容涉及省、礼、仁、孝、信诸多方面,没有非常集中的主题。朱熹认为《学而》作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足见本篇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
【原典】
子曰①:“学而时②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是指孔子说。
②时:时间副词,一般有两解,一是在一定时候,一是时常。
③习:多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习”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
④说(yuè):同“悦”,指愉快、高兴。
⑤朋:古注“同门曰朋”,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快乐。与“说”有区别,古注“悦在内心,乐见于外”。
⑦人不知:人,即别人,知,即了解,古代语法否定句可省略宾语,全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中有两解,一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一指在位的人,此处指前者。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去实习它,不也很愉快吗?志同道合的人由远方而至,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不也是有德君子吗?”
【原典】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⑧与⑨!”
【注释】
①有子:孔门三期弟子,名若,字子有,比孔子小33岁,为人老实,道德高尚,深得孔子喜爱,加上外貌酷似孔子,因此被
孔门再传弟子尊称为有若。《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
②孝弟:孝,本义为子事父;弟,同“悌”(tì),本义为弟事兄。孝悌是我国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指对长者尊敬和侍奉。
③犯上:犯,冒犯、抵触。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xiǎn):少。
⑤未之有也:是倒装句,古代汉语语法的一种,即否定句的宾语是代词的,宾语置于动词前。即“未有之也”。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我国古代思想中,道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里的“道”,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其基本原则与具体体现。
⑧为仁之本: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核心道德范畴。为仁之本,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也有人认为“仁”同“人”,“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⑨与:即“欤”,句尾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冒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冒犯上层统治者,而去造反,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当专心致力于根本性的事务,根本树立,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就确立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典】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这里“巧言”指花言巧语,“令色”指伪善的面貌。
②鲜矣仁:鲜,少。此为倒装句,判断句,否定谓语前置。
当为“仁鲜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种人的‘仁德’很少。”
【原典】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⑤乎?”
【注释】
①曾子:孔门弟子,名参(shēn),字子舆,南武城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曾子道德出众,深受孔子喜爱,孔门再传弟子尊称他为曾参。孔门十哲无曾参,宋儒将其位置捧得很高,元代尊其为“宗圣”。
②三省:三,这里非确数,表示多次。省(xǐng),自我检查、反省。三省,即多次自我反省。
③忠: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指对人尽心竭力。
④信:朱熹注曰:“以诚实之谓信。”即诚实。人们遵礼守信,有良好的相互关系,这是孔子的理想。
⑤传不习:朱熹注曰:“受之于师谓传。”就是老师传授给自己的意思。习,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检查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做到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
【原典】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释】
①道:用作动词,治理、领导。
②千乘之国:乘(shèng),四马拉一车为一乘,这里指兵车。千乘之国,即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指大国。春秋时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