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
宗族,是人类古代社会的基本血亲单位,也是借助维护社会秩序、政治体系的重要成分和力量。在周代分封制社会中,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无不受到宗族的影响,带有宗族的明显烙印。
楚,作为周初受封的子男小国,西周时期在列国中的地位和影响有限。进入春秋以后,因周王室的约束骤减、中土诸侯纷争,楚人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借助江汉地区富饶的资源和有利的条件,迅速发展壮大,逐步完成了对南方地区的局部整合,侪身于春秋五伯、战国七雄之列。曾几何时,人们还一度将天下一统的厚望寄托在楚人的肩上。纵观楚国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春秋早中期的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还是战国晚期的“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荀子·议兵》),无不带有其宗族的强力推助、牵制或局限。清人顾栋高在分析春秋楚令尹的史实后说:
楚以令尹当国执政,而自子文以后,若敖氏、成氏、蔫氏、阳氏,皆公族子孙,世相传授,绝不闻以异姓为之。
言春秋中晚期,楚令尹一职皆为宗族成员所担当,几无例外。令尹之外,负责楚国军务的司马和内政的莫敖等要职也都是由王子或宗族显贵任领,即使主持地方政务的县尹(公),亦多如此,体现了春秋时期楚国贵族政治的核心内容。
对于周代王室与列国的宗族,《世本》一书即有初步梳理,可谓该领域的创始之作。历汉晋、唐宋至清代,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下过工夫,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如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世族谱》、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清人陈厚耀的《春秋世族谱》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先秦尤其是周代列国的姓氏源流、世族谱系加以梳理,其中不乏对楚国宗族的分析,学术价值颇高。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学术的不断深入和田野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结合传世典籍和出土资料对楚国历史中一些较有影响的宗族进行认真考辨,解决了若干疑难问题,基本明确了昭氏、悼氏的区分,清楚了景氏的来源,加深了对若敖氏、蘧氏内部构成的认识以及对屈氏谱系的理解,多有创获。
近些年来关于楚国宗族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使诸多模糊认识得以澄清,部分宗族的来源与支分更加明晰,但由于文献不足、记载歧异以及部分出土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以致许多问题没有完满解决,如沈尹氏的族属及与沈国、沈县的关系,蘧氏的起源与派分,景氏的得氏时间和谱系等,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随着疆域的扩展,进入楚国政治舞台的外来宗族不断增加,如彭氏、申氏、潘(番)氏、养氏等,由于人楚时间、背景不同,他们在楚国的地位与势力差别较大,以往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充分,因而存在较多空白;再如关于楚国宗族封邑的地望、分布与演变,宗族封地与县邑的相互关系,宗族成员出任县尹(公)以及王室要职的遴选过程、制约因素等,学者间还未能达成共识,凡此皆需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和探索,做出明确的回应。
田成方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在基础理论与方法上受到了严格、系统的训练。由于其学习勤勉,善于钻研,各门功课均位于班级前列,毕业前被推免跟着我读硕士,从事先秦史地与楚文化方向的学习与探索。
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在主修相关基础、专业课的同时,田成方又补修了古文字、青铜器研究、商周秦汉考古与出土文献等方面的课程,并到考古工地实习,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经过与指导小组老师们的认真商讨,确定以楚国宗族问题作为其硕、博士论文的主攻方向,希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出考古材料和适当的田野调查,对楚国宗族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力求在资料和体系上有所突破,在个案的分析上更加深入、细致,对各宗族的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其与楚国兴亡的关系诸方面的研究有所推进。
通过硕士论文的写作与锻炼,田成方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认识到若干不足,逐渐清楚了博士学习阶段的主攻方向。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提交给有关专家评审和答辩委员会,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和肯定。近五年来,他又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做了一些加工修改,补充了若干新材料和图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