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自然的学科释义
1.1 自然概念于三大类型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1.1.1 自然科学中的“自然”
1.1.2 社会科学中的“自然”
1.1.3 人文科学中的“自然”
1.1.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1.2 自然哲学
1.2.1 自然哲学的发展简述
1.2.2 对自然本体形而上的追问
1.2.3 自然哲学下的自然观
1.3 园林中的自然
1.3.1 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三重属性
1.3.2 当代园林的设计自然观
2 自然哲学中的“自然”属性
2.1 自然的研究本体
2.1.1 “自然”含义之演进
2.1.2 自然的研究分类
2.2 自然存在论
2.2.1 自然界的物质以系统方式存在
2.2.2 系统理论
2.2.3 自然的动态系统性
2.2.4 自然系统的整体性
2.3 自然演化论
2.3.1 自然演化的形式:进化与退化
2.3.2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2.3.3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性
2.4 自然人化论
2.4.1 自然于人类的异化
2.4.2 生态自然观的建立
2.5 自然价值论
2.5.1 自然的价值
2.5.2 自然的权利
2.5.3 自然价值的伦理意义
2.6 小结:系统自然观认知下的城市公共园林设计
2.6.1 系统自然观的内容构成
2.6.2 城市公共园林的系统性设计
3 园林是自然观表达的一种媒介
3.1 园林中古典与现代的时间分野
3.2 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自然观
3.2.1 西方与东方两种思维体系
3.2.2 思维模式下的自然现
3.2.3 古典园林中的自然观表达
3.3 古典园林的社会学嬗变
3.3.1 社会制度变革
3.3.2 城市规模扩张
3.3.3 启蒙主义的美学自然观
3.4 大众城市公共园林的出现
4 城市公共园林的设计自然观流变
4.1 19世纪下半叶城市公园的初期探索:平衡都市空间
4.2 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城市公园设计:自然平衡于形式
4.2.1 现代主义运动
4.2.2 现代主义设计的机械哲学观
4.2.3 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实现
4.3 20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城市公园设计:设计多元
4.3.1 后现代主义设计
4.3.2 后现代主义的园林设计实验
4.3.3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设计观
4.4 当代的城市公园设计:三重维度的价值平衡
4.4.1 城市公共园林设计的生态学维度
4.4.2 城市公共园林设计的社会学维度
4.4.3 城市公共园林设计的美学维度
4.5 小结:当代城市公共园林设计的自然观内涵
5 城市公共园林设计的外部语汇:城市景观结构的整体化
5.1 城市景观结构释义
5.1.1 城市景观(Urbanlandscape)概念
5.1.2 结构
5.1.3 城市景观的结构与城市公共园林
5.2 两种模式: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与城市景观形态整合
5.2.1 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
5.2.2 城市景观形态整合
5.2.3 两种模式的互构
5.3 两种模式下的城市公共园林设计
5.3.1 城市自然演进的规划参与(决策发展参与)
5.3.2 城市空间整合的设计参与(空间定位参与)
5.4 小结:城市公共园林设计与城市的动态相容
6 城市公共园林设计的内部语汇:整体性园林空间的多元表达
6.1 城市公共园林的景观要素构成(共性)
6.1.1 场地要素
6.1.2 自然要素
6.1.3 事件要素
6.2 城市园林空间的设计复杂性(个性)
6.2.1 文化意念
6.2.2 空间内涵
6.3 小结:城市园林设计的空间整体性与多元文化性
6.3.1 设计的基本整体空间的建立
6.3.2 设计的升华:多元空间的形成
7 设计逻辑——与城市、自然发展的动态平衡
7.1 城市公共园林设计的外部逻辑:城市系统的动态发展
7.2 城市公共园林设计的内部逻辑:自然体系的生命进程
7.3 城市公共园林三重维度的设计内涵
7.3.1 生态学维度——设计遵循自然
7.3.2 社会学维度——事件造就空间
7.3.3 美学维度——形式表达情感
8 结语
8.1 总结
8.2 总结以外
图片来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