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偏安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93911
  • 作      者:
    李之亮著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之亮,1950年11月生,河北省黄骅市人,宋代文学、文献、文化史学者,古文献学教授。已出版著作六十余部,一百余册。《张舜民诗集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欧阳修文集编年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为作者研究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宋代郡守通考》、《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宋代京朝官通考》为作者研究宋代史学的代表作;《海录碎事》为作者研究宋代文献的代表作;《周邦彦姜夔张炎词选》、《白话宋词三百首》、《柳永词选》、《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一本书读懂宋朝》为宋代文学及历史普及读物的代表作、其中《宋代郡守通考》(十册)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赵宋王朝》是其第一部大型长篇历史小说。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宋朝第十一代皇帝孝宗赵昚、第十二代皇帝光宗赵惇为基本主线。高宗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禅位给孝宗,直到淳熙十四年才过世,而淳熙十六年年初,孝宗便再度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直到绍熙五年辞世。这两朝里,无论是孝宗赵眘还是光宗赵惇,都处在上面有个太上皇的非正常状态里。不仅如此,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直到光宗赵惇禅位时依然健在,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皇家权力架构。
  孝宗在位之初,正是金国新帝完颜雍刚刚即位。完颜雍即位后,虽然对宋朝态度仍十分强硬,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宋朝开战,加之亲眼目睹了好战给本国带来的灾难,所以在固守旧疆的原则之下,没有进一步主动进攻宋朝,这就给了孝宗喘息之机。孝宗又是个颇有大志的帝王,即位后一心想夺回失去的中原、河北等地,因此下了极大的决心,在整饬吏治肃清贪腐的同时加紧训练军伍,培养将帅。
  赵惇是个并无大志的帝王,加之娶了军阀李道之女悍妇李凤娘为妻,心情一直受到压抑,即位两三年后,因李凤娘滥杀宫嫔,致使赵惇患上了精神性疾病,从此失去了帝王威权,朝政渐显杂乱。忠臣赵汝愚力挽狂澜,救大宋朝于危难之际,与高宗老皇后吴氏联手设计,利用赵眘大丧之礼赵惇拒不参加的机会拥立赵惇之子赵扩为帝,强行把赵惇废为太上皇,从而使杂乱无章的朝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赵惇在位虽仅有五年,但因为政无方,使孝宗尽其半生打下的良好基础遭到了严重的毁坏,所以《宋史·光宗纪》说:“及夫宫闱妒悍,内不能制,惊忧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养日怠,而乾、淳之业衰焉。”其实“衰焉”的岂止是孝宗乾道、淳熙之美政?可以说大宋朝经过赵惇这短短几年的放任,内政日昏,官吏日怠,向后数十年里,虽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繁荣和富强,但气数将尽,大势将颓,人心日散,外敌日强,继体的几代帝王很难再有大的作为了。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以宋朝第十一代皇帝孝宗赵昚、第十二代皇帝光宗赵惇为基本主线展开一幅接一幅的精彩画面。高宗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禅位给孝宗,直到淳熙十四年才过世,而淳熙十六年年初,孝宗便再度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直到绍熙五年辞世。也就是说,这两朝里,无论是孝宗赵眘还是光宗赵惇,都处在上面有个太上皇的非正常状态里。不仅如此,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直到光宗赵惇禅位时依然健在,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皇家权力架构,可以说自太祖打赵匡胤开国以来,宋朝还从没出现过权力如此多元、多层化的局面。由于孝宗是高宗赵构的养子,所以高宗禅位后总觉得不放心,很多事情上他都要拿出自己的意见来左右孝宗,客观上形成了“二帝制”。而孝宗因皇权得之于高宗的“恩赏”,为了报恩,也为了在后世留下一个孝的美名,不得不压抑和克制自己的主张和思路去迁就太上皇赵构。后来孝宗庙号所以定为“孝”,和他毕生从不违拗高宗意志、数十年如一日地侍奉高宗有直接关系。孝宗赵眘禅位之后,光宗赵惇就没有其父那般修养了,尽管孝宗接受了前车之鉴,立誓不要让自己成为高宗第二去辖制和左右其子赵惇的任何决策,但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他却不肯让步:孝宗原有四个儿子,老大和老四早年夭折,剩下老二赵楷和老三赵惇。孝宗因赵楷体弱多病,担心他中路夭折,故而决定册立三子赵惇为太子,这就为后来的皇权之争留下了隐患,不久后赵楷的确因病而死,但他的死未必不与未能继承皇位有直接关联。赵楷在明州时生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赵抦,深得赵眘喜爱,又因为赵眘违背了传统的嫡长继承制,一定程度上属于废长立幼,所以一直对赵楷心怀愧疚,一心想册立赵楷之子赵抦为太子,但这种想法肯定不会轻易得到赵惇的赞同,故而赵眘此想只能一直压在心底,希图在合适的时机操作这件事。怎奈赵惇夫人李凤娘屡屡催逼要册立自己的儿子赵扩为储嗣,客观上也符合了赵惇的心愿,所以赵惇夫妇越是急切,赵眘就越是恼怒,以至在宴会上与李凤娘当面吵闹起来。这件事对赵惇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所以父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到后来赵眘病重、将崩以及驾崩后,赵惇都拒绝再去与其父赵眘相见,甚至连大丧之礼都拒不参加。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对此也十分恼怒,于是在大臣赵汝愚、韩侂胄等人的请求下,答应由她代行皇帝之权,在赵眘灵堂之内亲自主持了赵扩册立太子并继承皇位的大典,而强行逼迫赵惇逊位,形成了无法变更的既成事实。
  孝宗在位之初,正是金国新帝完颜雍刚刚即位。金国经完颜亮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残暴统治,国内情况非常糟糕。完颜雍即位后,虽然对宋朝态度仍十分强硬,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宋朝开战,加之完颜雍深受完颜亮迫害,也亲眼目睹了好战给本国带来的灾难,所以在固守旧疆的原则之下,没有进一步主动进攻宋朝,这就给了孝宗喘息之机。孝宗又是个颇有大志的帝王,他亲眼见证了山河破碎的惨痛过程,故而即位之后,一心想夺回失去的中原、河北等地,因此下了最大的决心,在整饬吏治肃清贪腐的同时加紧训练军伍,培养将帅。名将张浚死后,他把曾经大败完颜亮的名将之花虞允文放到西北,并与之相约来年同时出兵。当时的状况对宋朝颇为有利,人心也易于凝聚,但高宗赵构不愿再与金国发生战争,安于他辛辛苦苦保住的半壁江山,加之皇天不佑,虞允文在约定发兵北伐之前几个月突发重病去世,这件事给赵眘极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完全丧失斗志,依旧重用主战大臣陈俊卿、赵雄等人,并把北伐的希望寄托在与金人屡屡交战的大将李彦仙身上。遗憾的是,李彦仙不久也因病去世,陈俊卿年纪渐老,难以顾瞻整个战局,赵雄也因主和大臣的恶意参奏,不得不离开朝廷。到淳熙末年高宗病逝时,赵眘已经完全丧失了光复河山的意志,带着满心的遗憾禅位给皇子赵惇,是为光宗。
  赵惇是个并无大志的帝王,加之娶了军阀李道之女悍妇李凤娘为妻,心情一直受到压抑,即位两三年后,因李凤娘滥杀宫嫔,致使赵惇患上了精神性疾病,从此失去了帝王威权,朝政渐显杂乱。又因孝宗赵眘在立嗣问题上得罪了赵惇和李凤娘,赵惇连起码的孝顺都没有了,与其父俨然成了仇敌。忠臣赵汝愚力挽狂澜,救大宋朝于危难之际,与高宗老皇后吴氏联手设计,利用赵眘大丧之礼赵惇拒不参加的机会拥立赵惇之子赵扩为帝,强行把赵惇废为太上皇,从而使杂乱无章的朝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赵惇在位虽仅有五年,但因为政无方,使孝宗尽其半生打下的良好基础遭到了严重的毁坏,所以《宋史·光宗纪》说:“及夫宫闱妒悍,内不能制,惊忧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养日怠,而乾、淳之业衰焉。”其实“衰焉”的岂止是孝宗乾道、淳熙之美政?可以说大宋朝经过赵惇这短短几年的放任,内政日昏,官吏日怠,向后数十年里,虽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繁荣和富强,但气数将尽,大势将颓,人心日散,外敌日强,继体的几代帝王很难再有大的作为了。
  这期间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很多,为了尽量避免整体结构的繁杂枝蔓,本书在刻画人物上采用了“归并”原则,即在不影响当时历史走向的大前提下,将一些有连带关系的人和事合并起来,如宰相叶衡的事迹,就是将叶颙、汪澈等人的仕履行踪归并在一起;又如淮南名将李彦仙,原形应该是李显忠,为了与上一部人物有所接续,本书则将李显忠的事迹移接在李彦仙身上,而不再出现李显忠这个全新人物。再如历史上真正围拢在赵眘身边为非作歹买官卖官的幸臣龙大渊和曾觌,本书中则把他们的恶行一并归入到黄门甘昪和陈源身上,不再出现龙大渊、曾觌的影子,庶使全书的人物尽可能地减少一些。另外,在某些人物的缕述上,本书也根据情节的需要,或将其后面的事迹提前,或将其前面的事迹推后,这样做决非有意改写历史,仅仅是要在最需要表现该人物特质时所作的必要调整。如朱熹所言“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本应是淳熙末年的事,为了尽早把这些理学概念介绍给读者,故而提前到了淳熙六年。似此之类,务请读者不必根据宋代史籍对号入座。另外,进入南宋后,不少历史人物的朝代跨度很大,本书在叙写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一些宋朝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不得不让他们从中进士开始便进入读者的视野,如赵汝愚、史弥远等;有的人物从少年时期甚至一出生便有所交代,前者如蜀人刘甲和安丙,都是日后对宋朝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所以尽早埋下伏笔是很有必要的。后者如上一部里就已出现的外戚韩侂胄。这些人物少则出现在两部书里,多的甚至会衍续至三部,如韩侂胄,出生于高宗绍兴中,成长于孝宗整个一朝,活跃在宁宗时期,死亡在理宗朝里,且属于对宋朝大政有巨大影响、至今又颇有争议的关键性人物,不得不给他以浓墨重彩。尽管本书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当时的人物事件进行了一些归并整合乃至“瘦身”,我仍希望读者不要像看一般故事那样,一本书中只有那么几个人物,在离奇的故事里面转来转去,那样的东西称不上是文学著作,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都应该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那样人物众多、场面恢宏、对一段历史有全景式的展现,才能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量和更全面的历史思索。
  全书在结构上依旧注意宏观和微观的把握,力求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读罢此书,读者会有一种“原来真正的宋朝是这样”的感觉。
  ……
展开
目录
第一回 新官家初登大宝 老丞相面陈心声
第二回 张枢密定策北征 史右相苦口相劝
第三回 李殿司宿州大捷 赵官家不吝重赏
第四回 宿州城王权掣肘 淮南地得而复失
第五回 德寿宫赵构训子 急立功张浚再谪
第六回 陈俊卿依依惜别 夏执中寻姐心切
第七回 汤思退受贬出京 陈康伯再担大任
第八回 陈俊卿偏殿献策 夏执中别宫认亲
第九回 黄巧媚不辞而别 李凤娘居心叵测
第十回 陈康伯临终献策 赵官家铁腕肃贪
第十一回 吴后苦口安后庭 叶衡畅言惊帝座
第十二回 赵汝愚酒肆舒怀 虞允文偏殿受命
第十三回 钱端礼弄巧成拙 李凤娘恼羞成怒
第十四回 李道被迫赴贬所 巧媚无奈欲还乡
第十五回 李凤娘强拆鸳鸯 黄巧媚余干遇难
第十六回 夏执中黯然离京 太上皇勃然动怒
第十七回 恭王如愿得贵子 史浩率意拒高官
第十八回 汤邦彦再访李道 陈俊卿荐举贤才
第十九回 陈俊卿后苑陪射 虞允文率直陈词
第二十回 奉王命留正查赃 纳谏言赵眘立储
第二十一回 虞允文回朝理政 陈俊卿坚请辞官
第二十二回 赵恭王立为储嗣 汤御史辱命金廷
第二十三回 汤邦彦贬谪房州 虞允文迎难理政
第二十四回 赵天子终定大计 虞丞相受命西行
第二十五回 虞丞相微服私访 赵侍郎千里赴召
第二十六回 名相未捷身先死 天子折翅泪满襟
第二十七回 韩侂胄以荫得官 辛弃疾闲中受命
第二十八回 夏执中突遭横祸 赖文政难逃网罗
第二十九回 辛弃疾江陵上奏 李凤娘想入非非
第三十回 赵汝愚收养顺姑 陈俊卿再提惩恶
第三十一回 史浩重归主朝政 叶衡拼死惩恶徒
第三十二回 叶丞相不避凶险 赵天子左右为难
第三十三回 朱夫子露轻狂态 赵官家叹为君难
第三十四回 赵眘隐忍尽纯孝 魏王凶信到临安
第三十五回 谋皇权凤娘胡言 遇灾荒王淮献策
第三十六回 赵雄无奈辞相位 朱熹行部生波澜
第三十七回 严蕊宁死守其志 王淮小计平纷争
第三十八回 侍郎意外得佳丽 天子竟难求贤哲
第三十九回 符媛媛义不受辱 辛弃疾组建新军
第四十回 李凤娘因病发狂 辛弃疾无端被谤…
第四十一回 王丞相煞费苦心 辛将军置身世外
第四十二回 周必大擢右丞相 黄顺姑入太子宫
第四十三回 顺姑意外封夫人 王淮因旱辞相位
第四十四回 太上皇驾鹤西归 太子妃急不可耐
第四十五回 王淮不慎失相位 赵眘太庙诉衷情
第四十六回 周丞相殚精竭虑 赵官家决意脱身
第四十七回 新皇帝终登大宝 老丞相黯然辞官
第四十八回 何澹得志旋失意 赵惇云雨复巫山
第四十九回 留正平心处政事 赵雄激越殒自身
第五十回 韩閤使慷慨言志 赵官家忍气吞声
第五十一回 留丞相慎言献策 李凤娘大闹重华
第五十二回 李凤娘余怒不歇 韩侂胄趁机献策
第五十三回 王蔺负气离朝堂 豆豆无端遭残害
第五十四回 李皇后托病在宫 符婕妤冒死逃离
第五十五回 顺姑惨死和义殿 赵惇谋划立嗣君
第五十六回 韩侂胄渐露头角 赵汝愚刚正立朝
第五十七回 李埴尽忠强进谏 赵惇受惑断恩情
第五十八回 群臣来朝重华宫 右相忠谏反被谤
第五十九回 太上皇魂归泉壤 赵枢密勇担烦难
第六十回 老太后亲立新帝 大宋朝重现光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