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粹图典.兵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613582
  • 作      者:
    伯仲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具有创新精神的传统文化图文经典,精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强、认知度高、影响力强的八个专题:兵器、色彩、健身、建筑、家具、茶艺、服饰、纹样

  ★发散式图文编排形态,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形式,新颖、雅致、美观

  ★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古画、手绘图,细致的图片解读,真实还原文化生活场景,立体展现中国优秀文化之美

  ★ 体例系统性强、清晰简明,便于读者阅读和检索,内容丰富,兼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展开
内容介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兵器生产与开发。中国的传统兵器更是集历代文化、历史、科技、艺术、技艺于一身,打上了一个民族的烙印。

  本书通过回顾中国传统兵器种类及其发展过程,对传统兵器中常见的基本形态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古代科学技术加以介绍,其中配有大量图片进行解说,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中国传统兵器的各个方面。


展开
精彩书摘

  长兵器是相对于短兵器而言的长柄兵器,其柄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柄长接近或等于成人身高。长兵器的攻击部位集中在柄的一端,常见的有矛、戈、戟、枪、大刀等,可刺可劈。和短兵器相比,长兵器具有率先触敌等优点。但由于枪柄过长,也会对灵活性产生影响。

  矛

  矛是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兵器,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便出现了矛的雏形。当时的人类将狩猎用的木棒一端削尖,或将尖状的石块或骨角绑缚在竹木杆上,以增强杀伤力,但制作较为简易、粗糙。

  商代出现了青铜制的矛头,矛的形制也固定下来。矛阔叶,呈亚腰形,或呈后宽前锐的等腰三角形,在数量上是仅次于戈而大量装备军队的兵器。

  西周矛的形制由阔叶向窄叶发展,矛的刃部逐渐加长。铜矛由于受材质的影响,锋部圆钝,击刺时因要借用很大的推力才能洞穿盾甲杀伤敌人,所以矛头长且重。

  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矛头,其材质坚硬,通过锐利的锋刃便可伤敌,由此铁矛逐渐取代铜矛,向着小巧、轻便的方向发展。随着矛数量的增多,战国时期矛柲(兵器的柄)的分类和制作也更为讲究。车骑部队使用的矛柲最长可达3米,便于远距离冲杀;步兵所用矛柲多在2米左右。此外还有一种短柄手矛,适合坑道作战。此时还出现了积竹柲,以质地坚硬的木棍为芯,外圈贴附竹片,再以优质藤条紧紧缠绕,然后用丝线细密地束缚藤条,最后髹漆。积竹柲坚韧而富有弹性,戈、戟等纵横两向作用力的长杆兵器也多采用此柲。

  秦汉和三国时,矛取代戈成为运用最广的长柄兵器。至两晋、南北朝时,由于骑兵的发展,矛逐渐向枪这种冲击力更强的兵器演变过渡。

  枪

  矛发展到后期演变成新的形态,多以枪称之。枪的种类很多,式样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用于步兵和骑兵。军中人人都必备一支枪,不仅用于战场,还可在渡河时扎缚木筏,野营时用来支撑营帐。

  宋代军队兵器以枪为主,中央禁军、地方厢军都操练枪法。宋代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记载,骑兵用的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步兵用的有素木枪、锥枪等。此时还涌现出许多善于用枪的骁勇之将。抗辽名将杨业父子都是使枪能手,后世传其枪法为“杨家枪”。

  枪可悬旗帜,作旗杆之用。元末朱元璋起兵时,身携长枪,枪涂黑漆,上悬黑缨、黑旗,“每遇大敌,辄率骁骑冲中坚,绕敌后”。部下见到朱元璋枪上的黑旗,“士争奋,敌辄大溃”。

  明清时期,随着火器的运用,枪的作用有所削弱,但仍是军队中最为常用的长柄冷兵器。

  戈

  戈起源于石器时代,一般认为由镰刀类的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戈出现援和内分界的趋势。进入青铜时代,戈类兵器得到空前发展。

  商代,青铜戈是车战中普遍使用的上乘兵器。因为在车战的近战中,具有钩、啄功能的戈比以直刺为主的矛类兵器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而且能充分利用战车的速度有效地攻击敌人。为了避免戈头在战斗中脱落,出现了銎内、曲内和直内三种不同方式的戈头。此后,直内戈的援和内之间增设了凸起的阑,使之更加牢固,而銎内和曲内的戈头逐渐被淘汰。

  西周时期的青铜戈,为了加强钩击的效能,使戈援上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征伐频繁,戈的下刃不仅锋利还带有突刺。作为先秦时代大量装备军队的武器,“干戈”成为后世军事行动的代名词。

  汉代以后,随着战车的衰落,戈被铁戟取代,戈作为实战兵器已不在战场上使用,多作仪仗及明器用。

  戟

  戟是由戈与矛演变而成的长柄兵器。历史上,戟有车戟、骑兵戟、步兵戟等不同用途,式样和长短虽各有不同,但都由锋、援、胡、内、穿五个部分组成。

  商代早期出现了将矛和戈组合在一起的尝试。西周时期出现了刺、援、内、胡铸为一体的十字形戟。有以矛头为主、侧面出援,有以戈为主体、适当加宽阑和锋的两种形制。这些铸造工艺复杂的戟,戟头多质轻体薄,其战斗性能并不比单体矛、戈优异,故于西周末被淘汰。

  春秋战国时期,戟的援由宽变窄,内由直变曲,援、胡间的夹角逐渐增大,提高了戟刃的钩杀作用,也使矛戈联装后的多种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遂作为步、骑兵手中的利器,逐渐流行起来。

  汉代至三国时期,戟的使用已相当普遍。西晋及南北朝时期,戟依然是重要的格斗兵器,但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刺穿功能较弱的戟开始衰落。

  殳

  殳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一种长柄打击兵器。郑玄注《周礼·夏官·司右》中称殳与弓矢、矛、戈、戟组成“五兵”,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历史上因缺乏实物证据,人们根据《考工记》的记载认为“殳无刃”。1978年,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批兵器,其中三件兵器刃部较长,上铸制篆书“曾侯之用殳”,从而说明殳有无刃与有刃两类。从出土实物来看,有的刃殳通体长达3米,非常适宜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使用。汉代以后,随着战车的消逝,殳逐渐演变成棍、棒一类的打击器械,部分殳成为侍卫的守备武器或作仪仗装饰品使用。

  长棍

  棍是人类较早掌握的一种工具,其原始形态是经过简单加工的树枝、木杆。在原始社会的狩猎和战争中,棍作为一种打击兵器依靠挥舞时获得加速度所产生的动能来击杀目标。此后,为了增强杀伤力,人们还对木棍进行精细的加工,如在前端镶嵌蚌壳、石片,或在尖端削出尖峰,这些手段在以后不断被强化,演变成矛、枪等不同兵器,故棍有“百兵之祖”之称。

  棍加工虽简单,但是靠劈、拦、挑、挂、戳、点、拨、撩、绞等精湛技法,勇猛、快速、多变,是宜攻宜守的有力兵器。棍棒比矛、枪类长兵器的柄粗而坚硬,较其他长兵器更难被锐器砍断。铁头棍、浑铁棍、浑铜棍等金属材料棍长而重,具有相当大的威力。随着头盔和护甲等护具的出现,棍在战场上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取材简单,容易上手的木棍在军事训练及武术练习中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一、投射武器 

弓 

弩 

箭 

飞石索 

标枪 


二、长兵器 

矛 

枪 

戈 

戟 

殳 

长棍 

大刀 

狼牙棒 

铲 

钩镰枪 

长斧 

叉 

镋 

钯 

铍 

槊 

铩 

长锤 

狼筅 


三、短兵器 

剑 

刀 

短鞭 

锏 

短斧 

短锤 

钩 

拐 

扇 


四、软兵器与暗器 

节棍 

软鞭 

袖箭 

匕首 

镖 

流星锤 

飞爪 


五、火药与火器 

火药 

燃烧类火器 

爆炸类火器 

管状类火器 


六、防护具 

盾 

铠甲 

胄 


七、战车与骑兵 

战车 

骑兵 


八、战船 

楼船 

艨艟 

斗舰 

走舸 

游艇 

海鹘 

福船 

广船 

苍山船 

车轮舸 


九、进攻与防御武器 

铁蒺藜 

陷马坑 

拒马 

狼牙拍 

檑具 

猛火油柜 

幔 

塞门刀车 

地听 

壕桥 

望楼 

撞车 

巢车 

(车贲)辒车 

云梯 

抛石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