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乡规划变革: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jointly create a better environment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94940
  • 作      者:
    王蒙徽,李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王蒙徽、李郇著的这本《城乡规划变革(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共分7章,内容包括:城乡规划的反思:发展方式的转型与规划的困惑、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实践:从云浮到厦门、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思考:认识论和方法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工作路径、共同缔造工作坊:参与式规划的新模式、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实践案例、城乡规划变革,建设美丽中国。
展开
作者简介
  王蒙徽,男,汉族,1960年1月生,江苏盐城人。1978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广东省番禺市副市长(挂职)、增城市副市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番禺区区长、汕尾市市长、云浮市市委书记、福建省副省长,现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
  
  李郇,男,汉族,1964年12月生,江西南昌人。1987年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1992年和2003年先后获得人文地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金等重点项目多项,出版专著3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城乡规划变革: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基于我国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对城乡规划的反思,提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城乡规划变革思路,并对其理论内涵与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与总结。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立足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依托公众参与为核心的规划活动,推进了空间环境改造与机制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多方共识,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发展。
  《城乡规划变革: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共分为7章。第1章是基于发展方式转型与规划困惑对城乡规划的反思;第2章是对从云浮到厦门共同缔造实践经验的回顾与总结;第3章是基于中西方城乡规划理论对共同缔造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第4章是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与共享对共同缔造工作路径进行的分析;第5章是对作为参与式规划新模式的共同缔造工作坊的理论意涵、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的解析;第6章是对厦门老旧社区、新社区与乡村社区等各类共同缔造实践案例的阐述;第7章则是从城市治理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视角对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实践的展望。
展开
精彩书摘
  《城乡规划变革: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以完整社区建设为指引,从人居环境科学的实践出发,云浮实验提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发展理念,明确美好环境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是一个共同缔造的过程。通过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把环境建设上升为社会建设,把物质文明建设上升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人居环境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实现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与发展。由此提出的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纲要,将人居环境科学实验政策化、常规化,指导和激励各级政府和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的实践中,并以美好环境的各项项目建设为抓手,重构基层组织,完善社会管理,改善社会关系。纲要的一系列实践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行动框架体系,通过政府的政策制定在各县辅助实施与执行。
  首先,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要求达到以下四个工作目标:①让发展惠及群众。通过开展宜居城市建设,改善城乡公共服务状况,推进城市户外活动空间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②让生态促进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低碳经济,通过良好生态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③让服务覆盖城乡。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学校和医院改造,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饮水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小额贷款等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④让参与铸就和谐。通过建立市筹划、县统筹、镇组织、村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凝聚民智,树立云浮人新风貌,不断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文明市民与文明城市的共同成长,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其次,顺利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实践,需坚持以下工作原则:①群众参与为核心。将群众参与作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的核心,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社会互动,让群众在参与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幸福家园。②培育精神为根本。通过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活动,体现其主体地位,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管”的精神和社会价值体系,激发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③奖励优秀为动力。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奖励标准,对人民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程度较高的自然村(社区居民小组),“以奖代补”项目资金优先支持,以调动群众参与和自发推进的积极性。④项目带动为载体。借助“以奖代补”项目这一载体,统筹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等具体项目的实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部门单位规划、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和群众自发推进的主体精神。⑤统筹推进为方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为抓手,与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最后,是建立工作措施,形成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可持续推进的工作框架。①结合自身山水特色,营造宜居城乡环境:依托云浮亚热带气候优势,运用传统亚热带建筑物的设计手法建设亚热带特色风貌示范区;启动“显山露水”工程、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等营造宜居的城乡环境。②均等配置优质的公共服务,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以市教育园区、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为重点,加快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均等配置优质的公共服务。③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促进循环生态低碳经济发展:通过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和低碳化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④借助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以和谐宜居示范村(社区)为抓手,建立“以奖代拨”的资源配置机制,发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村(居)民自治,增强村(居)委的凝聚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对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吴良镛,2001)进行建设的整体论的认识,是把以物质为主的环境建设和以组织为主的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的方法。人是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两者的互动需要通过人的行动实现共同缔造。人居环境建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投资与建设的问题,而是一个面对社会、环境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过程。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建立市筹划、县统筹、镇组织、村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通过政府发动、市民参与,把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由“要群众做”变成了“群众要做”,在工作内容上,实现了从急于求成的政绩工程到实事求是的民心工程的转变,从主观的、命令式的方法回归到细致的群众工作方法的转变,从盲目追求所谓“现代化”到充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的转变,以达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解决社会与环境的空间矛盾。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城乡规划的反思:发展方式的转型与规划的困惑
1.1 城乡规划促进经济发展
1.1.1 城乡规划为发展创造空间
1.1.2 战略规划成为引领发展的重要手段
1.2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转型
1.2.1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1.2.2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嵌套
1.3 城乡规划面临的瓶颈
1.3.1 城乡规划的体系
1.3.2 城乡规划的体制
1.3.3 城乡规划的监督与维护
1.4 城乡规划发展的困惑
1.5 城乡规划转型的探索
1.5.1 城乡规划新理念的提出
1.5.2 城乡规划新实践的探索
第2章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实践:从云浮到厦门
2.1 云浮实验
2.1.1 云浮实验的背景与内容
2.1.2 云浮共识
2.2 厦门实践
2.2.1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2.2.2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
第3章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思考:认识论和方法论
3.1 认识论
3.1.1 人类的追求与探索
3.1.2 人、社会与自然
3.1.3 西方的探索
3.1.4 中国的探索
3.1.5 人居环境科学
3.2 方法论
3.2.1 整体论
3.2.2 社区为基础
3.2.3 参与为核心
3.2.4 制度为关键
第4章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工作路径
4.1 共谋
4.1.1 问题导向
4.1.2 多媒宣传
4.1.3 课程培训
4.1.4 平台建设
4.2 共建
4.2.1 房前屋后
4.2.2 公共空间
4.2.3 基础设施
4.3 共管
4.3.1 组织建设
4.3.2 管理制度
4.3.3 志愿精神
4.3.4 行动计划
4.4 共评
4.4.1 评比标准
4.4.2 奖励机制
4.5 共享
第5章  共同缔造工作坊:参与式规划的新模式
5.1 群众的参与
5.1.1 群众参与规划的传统
5.1.2 群众参与的发展意涵
5.2 共同缔造工作坊
5.2.1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内涵
5.2.2 共同缔造工作坊中规划师角色的转变
5.2.3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意义
5.3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
5.3.1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组织架构
5.3.2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工作流程
5.4 厦门莲花香墅工作坊
5.4.1 发展历程
5.4.2 工作坊的背景
5.4.3 工作坊的流程
5.4.4 共识与愿景
5.4.5 行动计划
第6章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实践案例
6.1 老旧社区
6.1.1 小学社区
6.1.2 镇海社区
6.2 新社区
6.2.1 海虹社区
6.2.2 兴旺社区
6.3 乡村社区
6.3.1 西山社区
6.3.2 院前社区
6.3.3 曾厝埯社
第7章  城乡规划变革,建设美丽中国
7.1 推动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7.1.1 城乡规划变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治理体系
7.1.2 以人居环境建设为城市治理的抓手
7.1.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2 探索中国人居环境科学
7.2.1 建设“五位一体”发展的平台
7.2.2 实现统筹规划与规划统筹的结合
7.2.3 探索规划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