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的精神》一书是作者多年研读《庄子》的重要成果。全书共有八章构成,聚焦于《庄子?天下》与内篇,主题虽然多样,却也体现内在逻辑的一贯性。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化”的思想为中心,深入体察庄子哲学的思想世界。“与化为体”意味着无执无著,也意味着滋养、蓄养为其存在样式的生活,这样的生存论与“化”的生命政治学加以连接,就有了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
《庄子哲学的精神》:
老庄立言,往往超乎圣人以上,见得圣人虽以天为宗,尚在道德上着力,变化上用功,不若上三等人之浑然无迹、不见所为也。然圣人备道之全体,广大精微,仍是与天为一。”①三种人关注的是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体现内蕴生生之德的天道,后者并不以社会性一政治性为其主体内容,而以宇宙的精神、天地万物之神明为其品质。因而,三种人选择游于方外,生活在天地之一气而未始有物之处,一任天地万物之自然。对于自己之生物性与精神性皆能以无为而无不为方式达到贯通,更在生物性与通常无由下功夫的“本能”上有非同寻常的修为,其功力之深湛,直入无意识之域;其视人亦天地间一物,为天地之气机、生意所充盈。对三种人而言,圣、王的生活方式总是无法避免因天人之间的张力而带来的紧张感,他们自己却宁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宁愿自隐于无名,远离尘嚣而遗世独立,在这个意义上,三种人不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中的人,爱因斯坦就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不包含人际(人间)因素的事业,这样的事业本身就给人以神圣感。②毋宁说,三种人生活的处所不是人与人之间,而是人与天之间,对他们而言,“人间世”(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一社会的礼法所结构化了的“方内”之域,只能成为临时性的寄居之所,而不是自我确证的真正家园;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突破各种类型的“方术”的限制而直达道术本身。因而,社会性并不是刻画三种人的恰当概念,三等人总是“世外”的高人,对在政治一社会的方内生活的人们而言,它们无疑是真正的“天外来客”,是“这个世界”的真正客人,他们总是独来独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群”或社会性并不是三种人的生存规定。这三种人是完全意义的“天地人”,正如君子、百官与庶民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一样。司马迁对老聃的刻画是,“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可以视为三等人人生取向的例证。所谓的修“道德”,即不以仁义礼乐而以道德作为其学问的归宿;所谓“自隐无名”、“莫知其所终”,意味着其所追求的并不在于政治-社会中人们的承认与认可,并不追求方内的人们所追求的声名、功利与权力,因而其在政治一社会所结构出来的“人间世”,自然是隐而不显的。三种人虽然自隐于无名,但他们往往有非同寻常的道艺,如《庄子》中解牛数千而刀不伤的庖丁、“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斫轮高手轮扁,能够“即凡天下之事,目所接触,无不若为吾艺设者。必如是能会万物于一己,而后其艺乃能擅天下之奇,而莫之能及”③,他们由技而道,因而能够会通天地万物于一艺之中,其艺也因此登峰造极,其人也与其艺一样往往抵达出神入化之境。通常所谓的“诗圣”、“诗仙”、“诗神”、“画圣”、“草圣”、“书圣”、“书神”、“棋圣”等等,刻画的都是这种人,他们外师造化而内达心源,在天地万物的神明之德中成就其艺、成就其人,其所从事的道艺本身也成了对其天赋才情与潜能的最高开发。
……
导言
第一章 《庄子·天下》与内圣外王之道
一、道术与方术之辨
二、神、明、圣、王与道术的进路
三、生命存在的类型与政教的人性基础
四、圣人何以是人类政教文明之中枢
第二章 《逍遥游》的鲲鹏寓言与人的自由
一、鲲鹏的第一次出场
二、鲲鹏寓言的第二次重言
三、鲲鹏寓言的第三次出现
第三章 从“是非之知”到“莫若以明”:《齐物论》与认识过程的升进
一、吾与我:两种不同的主体
二、“成形”、“成心”与“我”的形构
三、是非与彼此的扬弃:从“知”到“明”的升进
四、结论:天籁的开显
第四章 “庖丁解牛”与养生的大义
一、技与道
二、庖丁解牛三部曲之一:所见无非牛
三、庖丁解牛三部曲之二:目无全牛
四、庖丁解牛三部曲之三:更无牛
五、“三年”与“十九年”之“数”
六、无厚有间
七、游刃有余
八、养刀之道:“释刀”、“提刀”、“善刀”与“藏刀”
九、庖丁解牛与“缘督以为经”
第五章 “不知之知”与“非人之人”:《应帝王》与庄子的政治批判
一、“不知之知”与王道的批判
二、“有虞氏”与“帝道”的批判
三、“泰氏”与“帝道”的上出
第六章 “浑沌之死”与“帝”、“王”政治典范的终结
一、德与礼:“帝”与“王”政教实践的理念纲领们
二、“浑沌之死”与德礼政教典范的困境
第七章 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与新主体观
一、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
二、身体与主体的新构想
三、毕来德的问题意识、背景视域及批判性反省
第八章 从“无体之体”到“与化为体”——庄子哲学中的本体与主体
一、言说天道的正当方式
二、无体之体:天道的本性
三、从“无体之体”到“与化为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