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发展报告》:
结果表明:石油烃、铜和镉是南海北部沿海需要重点监测、控制和治理的污染物,上述研究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宋成庆等人研制了双壳类生物监测传感器及监测仪器。其中指示生物是紫贻贝,敏感元件是非接触磁敏开关型霍尔元件。在实验室中开展了Cu2+、Cd2+等重金属对紫贻贝的摄食、呼吸等生理状况影响的研究。实验设备中配有测量海水温度、振动、浊度、溶解氧等传感器,辅助监测生态环境。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用于现场监测。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郑金树等人开展了半透膜渗透吸附装置( SPMD)的海洋有机氯农药监测研究,认为用SPMD进行海洋有机氯农药监测比翡翠贻贝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且不受贻贝种类、生长状况的影响;用SPMD代替贻贝进行有机污染监测,增加了在世界各地监测数据的可比性,有利于制定国际统一的污染监测规范。有些学者在大型底栖动物的环境指示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李荣冠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较为客观地分析了海洋污染对厦门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水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一定的扰动;汤琳等通过全面比较各种生物指标,筛选出底栖生物的香农指数等能够敏感反映水质变化,可作为生物监测的核心指标。通过多平台技术综合集成和在渤海海域的示范应用,形成了海洋水质与污染要素的现场快速监测、海洋生态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对海洋赤潮的综合监测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如国家海洋局分别在河北昌黎和广西涠州岛建立了“北方海洋生态监测站”和“南方海洋生态监测站”。目前以国家海洋局为组织单位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正在建设之中,该网络将在中国管辖海域有代表性的海区,选择一些典型生态系统设立监测点,常年定期监测这些海域的生态系统状况,包括物种组成及分布变化、生物量、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等多项海洋生态学指标,从而为全面了解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趋势,进一步制定并实施管理措施奠定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