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货币政策思想变迁研究(1840-1911)》:
一、理论意义
晚清社会在外来冲击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迁,这其中也包括了货币政策思想在内的社会思想和观念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变迁促使了思想和文化的变迁,而思想和文化的变迁又进一步指导了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动荡和变迁催生出了不一样的货币政策思想,其思想来源和具体主张都在外来冲击下逐渐发生了转变。而不断变迁的货币政策思想也为货币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同时还为民国及以后的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说:“不知思想,则无由知事之全质。……欲弥此憾,非先有详博之思想史不可。”因而对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思想变迁加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探讨当时货币政策思想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变化,这些思想的产生背景与来源,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分歧的原因,以及对政府货币政策实践的影响等,不失为研究的一个有益视角。
但是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梳理尚属空白。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其一是由于晚清时期对于经济学这个学科的专业区分还不细致,当时的学界并未细致区分金融思想和其他经济思想。其二是因为晚清金融思想史本身的研究难度所致。晚清学者官员的论文,专著和译著十分分散,货币政策思想往往与其他思想混杂在一起,搜集工作非常辛苦;对于搜集到的纷繁复杂的资料还需进行细致的梳理发掘,并从中提炼出思想史发展变迁的规律性,其工作量也非常之大。这些因素导致中国金融思想史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出现空白和断层。
本书尝试用历史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全面地回顾、分析、解剖并评价晚清的货币政策思想变迁,以为今天的发展路径寻找思想史的线索,并探索中国金融思想史研究的新的领域,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现实意义
一位西方学者曾说:货币将决定人类命运①。恰当的货币政策对于货币经济的走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经济实践的角度看,历次的金融危机及其冲击深刻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为了应对危机,各国纷纷对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我国也不例外。而各国调整的依据是各种不同的货币理论: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主张、凯恩斯的相机调整的货币政策措施、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思想等。因而凯恩斯曾经说过,政客大抵都是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而“理解过去经济学者的思考过程会为今天的经济学家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力和经验教训”②。所以,分析晚清人们的金融思想,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当今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