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产·生活·生态:城市“有农社区”研究:research on agro-integrated community in citi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93400
  • 作      者:
    刘长安,赵继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刘长安,男,1978年出生。天津大学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建成环境与生态农业一体化、绿色建筑与生态社区等。
  
  赵继龙,男,1971年出生。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建成环境与生态农业一体化、可持续乡村设计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巨大、耕地日趋减少等一系列困境。在此背景下,全方位、多角度探索城市生态节地、循环代谢发展的应对策略,构建以城市农业为核心动力,融食物生产、居民生活和社区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生态社区模式,可为我国城市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选择。《生产生活生态 城市“有农社区”研究》以城市农业、永续设计及城市代谢理论为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运用研究性设计、物质代谢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梳理了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发展趋势,研究将农业作为关键要素纳入城市人居环境,结合社区原有要素进行空间、技术重构,建设“有农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托建筑、规划及景观设计手法,关注城市内部闲置空间,对现有社区空间利用进行重新审视,发掘并强化其生产功能,提出一种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创新城市“有农社区”理论模型,并阐明其概念内涵、结构层次、系统特征及不同类别。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社区的空间和形态、生态循环系统、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角度人手提出适应当前城市发展、农居一体的物质空间模式,有效支持资源循环代谢乃至与生产、生活互补共生的循环技术模式,以及适应社区空间、技术*新的建设、运营、参与模式。随之,结合当前现状,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食品与环境卫生及物业管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最后,采用研究性设计的方法将理论成果与具体实践项目在社区规划、景观与建筑设计、生态基础设施等层面相结合,构建小规模有农社区的典型模式;减少物质输入和废物输出,增加物质在社区内的循环,并利用物质代谢分析的方法对理论成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生产生活生态 城市“有农社区”研究》力图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协作,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集成解决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新型生态社区发展模式,以期对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也对我国当前生态社区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考。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问题
1.1.2 农业与耕地问题
1.1.3 食物问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本书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研究历程
2.1 历史线索
2.1.1 农业与城市的共存
2.1.2 农业从城市中的消退
2.2 近代城市规划中农业与城市共生的思想源流
2.2.1 埃比尼泽霍华德与“田园城市”
2.2.2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广亩城”
2.2.3 勒柯布西耶与“明日之城”、“光辉城市”
2.3 近现代城市农园实践渊源
2.3 1英国份地农园
2.3.2 美国社区农园
2.3.3 德国市民农园
2.3.4 中国“园林结合生产”
2.4 20世纪60~70年代农业重返社区的思想与实践
2.5 农业与城市关系研究的当代发展
2.5.1 理论研究
2.5.2 实践与技术探索
2.5.3 当前农业与城市关系研究的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农社区解析
3.1 有农社区概念与内涵
3.2 有农社区特征
3.3 有农社区评价
3.4 有农社区分类
3.4.1 “被动型”有农社区
3.4.2 “主动型”兼农社区
3.4.3 “生产型”耕作社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农社区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有农社区理论基础
4.1.1 当代城市农业理论
4.1.2 莫里森的永续设计理论
4.1.3 马克思代谢断层理论
4.2 城市农业的价值
4.2.1 生态价值
4.2.2 经济价值
4.2.3 社会价值
4.1.3 城市农业的风险与矛盾
4.3.1 城市用地
4.3.2 公共健康
4.3.3 城市形象
4.3.4 环境影响
4.4 农业融入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4.4.1 社区具备农业生产所需资源
4.4.2 社区具备农业活动的实践基础
4.4.3 技术进步缓解了农地矛盾
4.4.4 农耕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5 当前我国社区内农业活动现状与相关案例
4.5.1 现状与分析
4.5.2 相关案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农社区构建模式
5.1 物质空间模式
5.1.1 生产空间
5.1.2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
5.1.3 运输、加工、分配、消费空间
5.2 循环技术模式
5.2.1 养分循环
5.2.2 水分循环
5.2.3 能量循环
5.3 运营参与模式
5.3.1 农业参与和组织
5.3.2 居民交往和交流
5.3.3 社区管理和运营
5.4 案例研究
5.4.1 屈伦博赫EVALanxmeer生态社区
5.4.2 鄂尔多斯郝兆奎生态社区
5.4.3 蒙特利尔皮埃尔丰社区规划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有农社区设计与发展策略
6.1 有农社区设计策略
6.1.1 构建多学科联合的设计平台是先行基础
6.1.2 树立城市社区绿化新观念是良好保障
6.1.3 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是必要手段
6.1.4 新型技术的研发与指导是有效支持
6.1.5 改善社区物质代谢是主要目标
6.2 有农社区发展策略
6.2.1 全面深入调查分析现状是先期铺垫
6.2.2 公共政策优化是先决条件
6.2.3 舆论引导与宣传教育是必要辅助
6.2.4 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支持是持续动力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性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项目背景
7.1.2 设计目标
7.1.3 基地条件
7.1.4 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
7.2 现状校园社区物质流动调研
7.2.1 物质输入
7.2.2 物质输出
7.2.3 物质代谢分析
7.3 农业种植面积分析
7.3.1 确定蔬菜种植数据
7.3.2 种植面积分析
7.4 有农社区设计——“有机植入”
7.4.1 规划布局
7.4.2 建筑设计
7.4.3 农业种植与生产性景观营造
7.4.4 循环体系构建
7.4.5 情景模拟
7.4.6 经济技术指标
7.5 量化计算与数据比较
7.5.1 食物产量
7.5.2 能量产量
7.5.3 雨水收集及中水回用量
7.5.4 物质消耗
7.5.5 物质输入
7.5.6 物质输出
7.5.7 与现状比较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