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导读:名家讲中国古典戏曲》:
长篇巨帙的传奇剧本,伶人苦于繁杂难演,观众也颇觉冗长乏味。明代后期,折子戏便应运而起。一部大戏中往往有一出至几出在故事上比较完整,可以独立成章的,人物鲜明,情节感人,经过艺人精心加工,表演上精彩生动,就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折子戏或本头戏,例如《琵琶记·上路·扫松》《八义记·搜孤·观画》《一捧雪·搜杯·代戮·审头·刺汤》《十五贯·访鼠测字》《浣纱记·寄子·赐剑》等等,都成为末和外的当家拿手好戏,使末与外的脚色行当有了长足的发展。
清代中叶兴起的楚调(即今之汉剧)有“十门脚色”,以末为首:“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小生)、八贴、九夫(老旦)、十杂。”生,即正生,重唱工。外,重做工,剧目有《蓝关雪》(韩愈)、《琵琶上路》(张广才)、《表功·卖马》(秦琼)等;而生唱的戏,如《琼林宴》等,也能应工。末唱、念、做三者并重,是汉剧的台柱,剧目有《失印救火》《盗宗卷》《白帝城》《洪羊洞》《法场救子》等,还吸收了原属于外的戏目,像《四进士》《清风亭》也成了它的重头戏。
皮簧戏中的徽剧与楚调融化结合,并吸取了昆曲、梆子和某些地方小戏等的剧目,演变而成的京剧,其行当也曾分为“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号称“十门脚色”。生、末、外三者,既有性格类型上的不同,也有年龄化妆和表演特点上的不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