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那些事儿》:
鲧采用类似于今天筑堤的办法(一说为“堙”,就是填的意思),把城池和村庄都保护起来,想让老百姓免受洪灾,结果治了九年都没有成功。这时候,尧找到了新的接班人——舜。于是他们就拿治水无功说事,把鲧给流放到了羽山(一说为尧帝命祝融杀鲧于羽山)。为什么要杀鲧呢?这个谜不难解开。按照《山海经》的说法,鲧实际是死于“不待帝命”,说他听信猫头鹰和乌龟的劝告,想盗取天帝的“息壤”(“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是什么东西呢?在神话传说中大约是能够自我生长、可用于堙水的一种神秘物质。如果这一传说成立的话,鲧就是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人物,即使是“不待帝命”,出发点也是好的,至少也罪不该死。
那么,尧帝为什么要杀他呢?原因可能还出在舜这儿。试想,如果鲧治水成功了,舜还能顺利接班吗?这不是我的怀疑,屈原在几千年前就怀疑过了。他在《天问》中这样写道:“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屈原生于战国末季,那时尚未经历秦始皇焚书坑儒,他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应该比生在汉朝的司马迁要多,既然他说“顺欲成功”(就是说鲧治水原本就要成功了),一定是看到了什么文献或者听到了什么传说,至少是有根据的。这样,尧帝杀鲧就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治水这样的技术问题,鲧就应该是为治水而死的第一位水利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