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7到中国尊:姚攀峰工程实践及前沿研究》:
7.1引言
地震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很多6度、7度地震区发生了较大的地震甚至特大地震,建筑结构有可能遭遇巨震烈度(高出设防大震烈度的地震烈度称之为设防巨震烈度,简称巨震烈度或者巨震,即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小于2%~3%的地震烈度)。为了更好地防震减灾,《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针对砌体结构,根据震害情况,在7.3.8条对楼梯间提出了加强要求,作为避难逃生通道,希望能够实现大震下安全避难的目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该条文尚有以下问题值得商榷:
1)地震中,逃生人员到达楼梯间之前的安全怎么保证?
2)只加强楼梯间能否保证地震中特殊逃生人员(如老人和小孩)的安全?
3)只加强楼梯间能否减少特殊功能房间(如:放置化学物品、精密仪器等的房间)的损失?
4)只加强楼梯间的结构,能否避免非结构构件倒塌或者坠落造成逃生人员的伤害?
本章将基于巨震和地震逃生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对不同功能砌体房屋的加强区域给出初步解决方案。
7.2设置地震避难逃生通道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楼梯间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地震避难逃生通道,使得人员在地震时能够逃生到楼梯间,保护逃生人员的生命。满足上述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人员有时间逃到该楼梯间;2)楼梯间在大震或者巨震中不倒塌。
地震逃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问题,与地震的烈度等级、地震时间、逃生人员数量、安全目标、逃生距离、逃生方式、建筑功能、结构布置等有关。姚攀峰(2009)对于农村单层砌体房屋的地震逃生进行了模拟试验,实验表明,当门关闭时,对于中青年组,男子组逃生的时间均值为9.328s,女子组逃生的时间均值为9.778s,老年组逃生的时间均值为14.244s。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