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历史遗址保护的大势所趋
弗兰克·马特欧(Frank Matero)
以往,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动荡、政治冲突、经济衰退、环境破坏等现象一直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但如今这样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表面看来,对历史、艺术文物的保护不过是防止其被进一步破坏,以便永世长存,或作激励之用、或作警世之用(警世——“admonish”,源自拉丁语 monere, 为monument词根)、或继续发挥其原有功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和文化的象征,古人留于后世的器物、场所无不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如果我们不对其加以保护,那么“回顾历史、审视现在”便无从谈起。
2001年,巴米扬大佛(Bamayan buddhas)在塔利班的炮火下灰飞烟灭;1993年,莫斯塔尔古桥(Bridge of Mostar)在波斯尼亚战争中轰然倒塌;2001年,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Tower)被恐怖分子拦腰撞断。总是要等到悲剧发生以后,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些文化符号蕴含着多么强大而又深远的意义。可要重建、还原已被破坏的文物建筑,也并非易事:新奥尔良(New Orleans)各区的古老建筑充满地方特色,饱经风霜;2010年,海地(Haitian)发生特大地震,首都太子港(Port au Prince)破坏殆尽;纽约市曼哈顿区哥伦布圆环南端,有一块面积不大的梯形土地——哥伦布圆环2号(2 Columbus Circle)。这块地方几易其主,历经更迭,而今设计博物馆(Museum of Design)又要对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关于这些地方是否应该重建、如何重建,人们争论不休。面对如此激烈的争论,我们不得不再次认认真真地考虑:如何看待战后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我们该如何定义?怎样传承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总而言之,当今世界,对于如何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它们到底是“留”还是“弃”,如何挖掘和理解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深意,依然没有定论。
提起文化遗产保护,人们一般都会把它看作单纯的“补旧”;而人们总是以为,只有创造新事物,才称得上是进步,只有“弃古添新”才叫作创新,已然存在的或是老旧的事物和新事物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单纯的“补旧”就不能算作进步,也不能称之为富有创新精神的解决方案。很明显,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其实,历史遗产保护极具创造性,也充满了现代气息。而今实际情况是,人们更倾向于对历史遗产进行“查漏补缺”,而不是“喜新厌旧”,重新再来。可是,伊丽莎白·斯佩尔曼 (Elizabeth Spelman)发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喜新厌旧”的社会并不待见那些从事历史遗产保护的人。在她看来,在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里,历史遗产保护会显得格格不入。2
搭桥于古今,不拘泥于古形,鉴古观今,即保护之所在。
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干预”。不同的是,这种“干预”是对古今的冥想,体现了人类的创新思维。历史遗产的保护并非易事,涉及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展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历史遗产的价值为行动导向。3在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的今天,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必须做到细致分析、巧妙干预和积极预防,整个过程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并且要将其落到实处,以给公众一个交代。从社会和环境这两个宏观领域来看,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已相对成熟,但如何让大多数国家从中真正受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世纪初叶的保护大自然运动中,人们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到了7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几乎融入了人类智慧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未来,探讨如何对必需资源或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进行合理计划、安排、管理,以达到资源的再生速度大于消耗速度。在设计界和建筑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green architecture)”理念不谋而合,即:新型建筑物必须兼顾节能环保,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而历史遗产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现在,它已经成了国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地方政府、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认可和推广。
历史建筑的可持续性不同于自然资源,因为历史资源无法再生,只能尽量保持,小心修补,否则,就会永远消失,留给世人无尽的怀念。4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保护就是根据历史环境的变化,适时而审慎地调整管理办法,以确保建筑遗产能够一直为当前社会做贡献。所以说,可持续建筑保护着眼于长远利益。因此,要想实现建筑保护的可持续性,就要考虑经济社会大环境。具体到某个地区,还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实现建筑保护的可持续,就是保护人类文明,保护历史建筑。
在受环境与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兼顾保护与发展更加重要,因为这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前提。在这些地区,建筑保护就不只是改变观念和评估建筑遗产价值,它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协调各组织团体之间的对话,力求社会各界达成共识,最终促成管理工作向更好的方向迈进。首先,(如有必要),保持并加强现存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健康发展,采用必要的新措施为当地居民创收。其次,完善服务,改善公共场所环境, 以社区为单位,修复历史住宅,美化公共环境,创造就业岗位,增进民众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
“可持续性”就是要兼顾好“想”和“做”的内在关系,这就要求具有特殊价值和历史的建筑遗产能够“融古纳今”。万物在变,而永恒之于变化,古时之于今日,新潮之于传统,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历史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短暂的片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有正确看待历史,我们才能走出新世纪建筑保护的怪圈,人类的建筑财富才能得以保存,我们的后人才有机会领略前人的建筑成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