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光明使者 千奇百怪的古灯》:
陶灯
陶灯是用陶土作原料,经过成型后,在800~1000℃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陶灯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灯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期的陶灯发展十分缓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的形制变化不大,造型十分单调。但是,到了东汉,陶灯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它不仅形制多样,而且造型优美,制作精致,是陶灯发展的顶峰时期。
当时,由于我国的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随葬的器物开始由陶器代替青铜器,陶灯也出现在两汉的墓葬中。尽管,陶灯只是作为随葬的明器,但是制作得十分复杂精致,装饰异常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汉朝的陶灯形式繁多,不限于豆形陶灯,还出现了人俑陶灯、连枝陶灯、仿青铜器陶灯等造型别致的灯式,其中尤以人俑陶灯和连枝陶灯为最多。
在广州两汉墓中,曾出土众多的人俑陶灯,有女俑托灯,也有男俑执灯。它们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有的左脚前踞,右足后屈作半跪坐姿势,右手按在右膝上,粗壮的左手,高举托灯。有的双足后屈跪地,跣足,双手托灯置于头上。有的箕踞而坐,头上顶灯,举右手托灯底,左手作拈须状。有的双足后压,跪坐于地,除头上顶一个灯盘外,左手向上曲举托灯。有的作蹲坐状,两手相握置于膝上,灯盘顶于头上,可以说形象生动,姿态各异。
连枝陶灯是陶灯中最繁缛华丽的一种,在它的灯座上有一根灯柱,从灯柱上伸出许多灯枝,灯枝的顶端安置一个个灯盘。根据灯盘数目的多少,有三连枝灯、五连枝灯、七连枝灯、九连枝灯、十连枝灯、十二连枝灯、十三连枝灯等多种。这种陶灯的灯体一般都比较高大,灯上的装饰简繁不一。连枝陶灯大都出土在东汉的墓葬中。在东汉,青铜灯的造型日趋简化,而陶灯的造型恰恰相反,变得繁复精致起来了,如1959年,在北京平谷县的汉墓中出土的一盏绿釉朱雀九枝连枝陶灯,高65厘米,直径39厘米,在灯的顶上有一只灯盘,盘中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瑞鸟,鸟的造型非常生动,象征着吉祥如意。灯座为喇叭形圈足,灯柱上有9枝曲枝,每一曲枝上有一盏灯盏,并用叶片做装饰,叶片采用火焰状,中间透雕成斜方格纹饰,灯盏在灯柱上分布,高低错落有致,互不遮挡,设计得非常巧妙。
在我国陶塑史上,秦汉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秦汉时期的陶塑,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境界。另外,秦汉时期的陶塑制造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采用了模塑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塑、捏、堆、贴、刻、画相结合,注重于细节的刻画,使陶塑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在秦汉时期,民间工匠将陶塑的制造技术移植到陶灯的制造上,出现了一批体现秦汉陶塑风格的精美陶灯。例如,汉彩绘百花十三连枝陶灯,不仅灯体高大,而且装饰繁复华丽。它高92厘米,直径40厘米,由灯座、灯盘、连枝和灯盏等构成。灯座为喇叭形圈足,上有陶塑的人物及动物数十个,个个神态各异、生龙活虎。灯座上的一个平底灯盘,盘中有一个圆孔,可以插入灯柱。灯盘的边沿有8个圆孔,相间插入4支曲枝和4支龙形饰件。龙形饰件上坐有羽人,头戴冠帽,身穿短裤;每枝曲枝上有一只灯盏。在灯柱上有三道凸箍,凸箍上有两道插有4支曲枝灯盏,灯盏用火焰花饰做装饰,曲枝上端坐有羽人。灯柱顶端有一盏朱雀形圆灯盏。整座灯具构成了一幅人神共处、人神共乐的景象。陶灯共有十三盏灯盏,故称“十三连枝陶灯”。
汉代制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发明了低温铅釉陶。这种低温釉陶,是在陶器的坯体外面施一层赭黄、深绿、翠绿、茶黄和栗黄等色铅釉,然后,在700~800℃的火候下烧制而成。低温釉陶出现于西汉晚期,盛行于东汉。其中一种施以绿色铅釉的低温铅釉陶有着翡翠般的美丽绿色,其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但由于铅釉陶是在低温下烧制而成的,因此不能用于实用器具上,只能用于陪葬的明器上。在汉墓中出土的铅釉陶都是丧葬用的明器。
在两汉,铅釉陶的制造技术很快得到了发展和推广。在东汉的墓葬中出土过许多铅釉陶灯便是最好的证明。
1960年,在河北内丘县的东汉墓中出土过一盏东汉时期的绿釉人俑陶灯,高29.2厘米,色彩非常漂亮。人俑的造型也非常逼真,头上戴一顶尖角帽,身穿一件斜襟的大褂,一只右腿跪地,另一左腿屈膝,左手执一盏像火炬似的灯具。人俑的造型显得矮小粗壮,有点像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故事中的小矮人一样。
另外一盏施绿釉鸟形陶灯,它没有通常的灯柱和灯座,只有一只灯盏,做成飞鸟展翅状,灯盏中间有一乳状突起,用以插灯炷。
尽管,早在东汉就已经有原始瓷器出现,并且它的制造技术发展也很快,然而,陶器并未因此而停止发展。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三彩陶器,即“唐三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