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可持续建筑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49160
  • 作      者:
    褚冬竹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可持续建筑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适合建筑类院校师生、建筑师,相关设计理论研究者及绿色建筑评估领域专业人士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可持续建筑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
  建筑与科技密不可分。科学的进步不仅推进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创造,更在意识和观念上影响着人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如何判断何种选择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在设计初期方向模糊、可能性众多的情形之下,冷静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向,比不假思索地埋头苦干更为重要。因此,在如何设计得更好后又必须追加一个问题——如何评判得更好。此时,科技手段成为设计实现理性优化与择优判断的重要工具。
  科学技术新发展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科学理论为建筑界认识世界揭开了全新的一幕,由此引发的建筑新风格和新理念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学理论内涵;二是新技术成果不仅推进了新材料、新构造、新建造方法的诞生,更在设计过程中日益散发出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计算机平台发展下的数字设计技术的突飞猛进,将设计原本只能凭感受或经验评判的那一部分问题以更加令人信服且直观的方式推向深入,使设计成果的内在机能得到更加可靠的提升。
  从历史视角来看,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巨变相呼应,20个世纪出现了诸多革命性的科学发展方向,产生许多新理论和新发现,更为各行业提供了全新的认识世界的科学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发展。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代表的新理论,以及模拟、混沌、非线性等新认识方式,挑战着传统理论自上而下的精英立场,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从个体出发,以及自下而上的新观察立场。模糊理论、突变理论、协同理论、平衡理论,以及博弈论的出现,为建筑学研究拓展了丰富的思考新领域与工具。
  技术是建筑得以实现的基础,但越是在高度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建筑,越被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它试图紧随与最新科技发展或其他艺术门类的先锋话语,逐渐抽身于建筑物作为栖居空间的基本定位,变成技术的集成演示,并加入对现代性的批判阵营之中;另一方面,建筑的固有功用引发的价值标准(愉悦、和谐、永恒)又将它与现实相妥协,促使建筑回归到“人”这个具体事物之中。正如布洛赫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作出创新的人物。指出的,对肤浅的理性与效率的追求成为这种现代社会生活片段化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反映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秩序(李翔宁,2008)。
  技术对建筑的影响凸显于流程的两端,即设计与建造。一是技术对建造活动本身的促进提升,二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对建筑设计的变革。但对于建筑设计这样一门高度关注心理与行为的学科,也需要明白科学绝不是万能的。就像维特根斯坦曾经嘲笑说科学无法告诉你哪种咖啡味道更好些一样。对于科学不断发展出的新理念,需要甄别、借鉴到设计领域中来,保持一种审慎但开放的态度,是设计研究中一种恰当的姿态。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为未来而设计
1.1 研究的缘起
1.1.1 整体观念:从自我走向环境
1.1.2 技术支撑:从感觉走向量化
1.1.3 设计实践:从独立走向整合
1.2 研究对象与定位
1.3 基础概念
1.3.1 可持续建筑
1.3.2 设计程序、设计生成与设计评价
1.3.3 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
1.4 相关研究概述
1.5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2章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生成:环境、社会与经济
2.1 不仅是绿色:广义可持续目标体系的建立
2.2 可持续建筑设计过程辨析
2.2.1 传统与未来:两种设计过程
2.2.2 集成互动:可持续建筑设计程序的基本特征
2.3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思维与设计工具
2.3.1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思维
2.3.2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工具
2.4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生成过程
2.4.1 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要点
2.4.2 起步阶段:设计前期的思考与决策
2.4.3 发展阶段:构思发展与性能深化
2.4.4 综合阶段:构想的综合与锚固
2.5 实例:加拿大曼尼托巴水电集团办公楼设计
2.5.1 前期概况
2.5.2 设计问题
2.5.3 设计目标
2.5.4 设计策略
2.5.5 工作方式
2.6 小结:集成整合下的理性创造

第3章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评价:价值与效能
3.1 价值论视角下的设计评价
3.1.1 价值论概要
3.1.2 设计价值论
3.1.3 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价值观
3.1.4 价值、效能:交汇于设计评价
3.1.5 设计过程中评价的基本特点
3.2 质化与量化:两种评价理念
3.2.1 从设计特性出发的两种评价理念
3.2.2 质化与量化结合的多准则评价思路
3.3 设计过程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1 典型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评析
3.3.2 基于“可持续效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4 可持续建筑设计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4.1 基本步骤
3.4.2 典型评价方法解析
3.5 小结:价值与效能互动中的评价与决策

第4章 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同步联动机制的建立
4.1 可持续建筑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概述
4.1.1 评价的介入
4.1.2 融入设计思维的集成化
4.1.3 IMGESB的基本性质
4.2 IMGESB的模型框架
4.3 IMGESB的四个关键性“一体化”模块
4.3.1 IMGESB四模块机制概述
4.3.2 策划分析模块(IIM):设计信息输入与管理
4.3.3 概念发生模块(CGD):设计概念生成与发展
4.3.4 性能优化模块(STO):设计策略验证与优化
4.3.5 综合决策模块(DMI):设计决策确定与综合
4.4 实例:基于IMGESB的实验性设计
4.4.1 项目概况
4.4.2 设计起点
4.4.3 设计问题
4.4.4 设计原则与目标
4.4.5 具体设计实施步骤
4.5 IMGESB用于实践的关键问题
4.6 小结:评价显性介入下的一体化

第5章 面向整合的未来
5.1 理想、现实与过程:整体品质观下的设计方法论
5.1.1 总结性论述
5.1.2 可实现的理想
5.1.3 回归中国现实
5.1.4 过程中的力量
5.1.5 有节制的品质
5.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