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章节:台湾找到老六安
历史常有惊人巧合。就在关奋发先生寄茶安徽的第二年,即1984年,改革春风吹入茶坛。这一年,国务院下达第75号文件,宣布除边销茶外,内销茶和出口茶一律实行议购议销,茶叶市场彻底放开。换个角度说,即向来由官方统控,实施了二千余年的茶叶专卖制度宣告终结,中国茶业从此迎来百花齐放新时代。
生产关系改变,必定带来生产力释放。茶市放开,茶业兴旺,很快,中国第一波茶浪兴起,这就是名优绿茶热,群芳竞秀。据有关部门统计,1992年全国各种名优茶产量达3.1万吨,占全国毛茶总产5.6%,花色品种近600个,市场姹紫嫣红。这是被计划经济禁锢多年后,茶市井喷而出的消费激情。紧接第二波茶浪到来,这就是二十世纪末的乌龙茶热,被解开紧箍咒的福建安溪茶商,走遍大江南北、境内境外,所携铁观音席卷千家万户。这是市场对茶商能力的认可,也是茶人理性选择的开始。随后接踵而至是第三波茶浪,这就是二十一世纪初疯狂的普洱茶风,以云南六大茶山为代表的普洱饼,横空出世,气势逼人,可以喝的古董,风靡一时,抢购加收藏,玩家趋之若鹜,其狂飙趋势一走多年。随后而起是红茶热,红色风暴汹涌袭来,传统名品祁门红茶、正山小种、云南滇红、广东英红等,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不辱使命,再展雄风;新问世金骏眉、信阳红、金毛猴、遵义红、井冈红、襄阳红、龙井红等,闪亮登场,全国山河一片红。此为茶坛浪潮第四波。在这以后,经过多年淬炼的茶客,开始逐渐回归理性,尤其近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高价茶遇冷,平价茶走热,茶坛第五波浪潮显现,其明显表象是源头茶、小众茶开始崛起,且越来越热。一方面普洱古树、祁红小产区等新概念植入人心,追捧者日众;一方面向来产量不高的福鼎白茶、安化黑茶日趋受宠,身价倍增。这是茶市文化层次的提升,茶业国学意识觉醒。
就在第五波茶浪潮初露端倪时,一批思想敏锐的高端茶人,见事快,行动早,于小众茶阵列中,又将目光投向了鲜为人知且不见经传的祁门安茶。台湾就有这样的生动例证。
2007年10月30日下午,台北县三重市力行路茶会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品六安老茶。观者如云,其中主角有两人,一为台湾紫藤茶庐主事周渝先生,一为台湾《茶艺?普洱壶艺》主编罗英银女士,以及许多媒体记者和痴爱安茶的茶友。
活动主题鲜明:品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三票孙义顺”六安茶。目的开宗明义:留在后世的优质六安篮茶并不多,有人认为这其中的旧六安,其茶气与滋味绝不会输于当今一些古董茶。现请来台湾资深茶人见证,当场剪开茶包,以轻松方式品饮,提供茶友在简语短句的互动对话中,发表各自对旧六安茶的了解和认识。
一件外皮泛黄的蒲包,被搬上桌台,封皮黑字:徽青,落款: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云集在此的媒体记者,端起相机,拿起笔杆,以万般的注意,凝神聚气,紧紧盯住这神圣的一刻。
周主事拿起剪刀,当众剪开麻绳,呈现于众的是6条被竹篾绑紧的安茶,每条为3组,每组两小篓对置,即6篓扎成一条,一大茶件共有36小篓。
周主事取出其中一篓,掀去篾盖,拨开箬叶,现出黑褐润亮的茶叶,其中隐约可见纸质文件。取出文件,分别是孙义顺底票,以及农商部注册证明书、南海县衙公告。
周主事小心翼翼取茶开泡,品饮掀开盖头,媒体采访也同时开始。
罗主编:六安笠仔茶与云南七子饼都是属于紧压黑茶类,但因产地和工序的不同,若经过同时间的存放,口感有什么不同?
周主事:与七子饼相比,品饮有不同,不过要看老度。前面有些杂味,到第四、第五泡,杂味没有了,到第八、第九泡,茶汤越喝越细。我有一客人,没有喝过六安茶,喝了老六安后,马上就联想到昆曲柔雅的身段,感觉优美文雅。
罗主编:有人说,买六安茶是因为它可以当药用?
周主事:普洱是大气,但老六安的茶气很深沉,温暖脏腑,所以常当药用。还有个讲法,六安茶比较凉一些,从前香港的上流社会习惯抽雪茄配六安茶,因雪茄上火,品老六安可以去火。
罗主编:请问周先生,你认为老六安的意境是什么样的感觉?
周主事:文雅、细致、润,特殊的香,类似参香,喝下去精神有往上提升,悠悠的感觉。
罗主编:目前已回冲差不多20泡了,真的很耐泡。这(包装)竹叶子带一种黄的感觉,蛮脆的,在我看来这种叶子很老?
周主事:是很老的,但若只用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年代不是很正确的方法。最后一泡了,我们来试试茶汤。
周主事、罗主编异口同声:药味出来了?
紧接着11月1日晚上,还是这拨人,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泡和采访。这次使用的茶,仍是两天前拆封未用完的老六安。
经过两天的醒茶,周主事感觉茶味更清了,一点杂味都没有。并说广东以前世家望族都喝六安茶,而不喝普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广东电影中可看到开封六安茶的影像,感觉普洱粗气,六安茶幽雅细致。尤其阴湿天气喝六安茶最好。
事后,关于这次不同寻常的活动,台湾《茶艺·普洱壶艺》以“陈年徽青?六安篮茶”为题刊出特集,指出:陈年六安茶,温驯养胃,有舒怀定神之效,故受香港老一辈人喜爱,而茶品可作为药引,是岭南及东南亚各侨居地居民的重要需求。其中解开谜样六安茶的文章有:何景成“陈香甘醇的安徽六安篮茶”、杨凯“安茶猜想?发现安茶”、陈淦邦“陈年六安——孙义顺品茶记”和“专访新星茶庄负责人杨建恒?陈年笠仔六安茶辨识综论”,以及诸如“解放六安”“郑霭记”“康秧春”“八中飞六安篮茶”“一批孙义顺”“二批孙义顺”“三批孙义顺”等彩色图片近200张,洋洋洒洒约60个版面。
更有甚者,特集尾端专门刊出启示:为让更多读者分享这道老茶优质的气韵,我们在出刊前紧急协商,决定不吝成本,谨订于12月6日下午两点,再来当场打开另外一篓更老的六安茶,欢迎读者参与品茗盛会,名额有限,额满为止。
一股寻访安茶之风在台湾茶界盘旋游弋。如果说,关奋发先生的寻根之寄,是对源的寻找,属憧憬未来的期冀;那么20余年后台湾的这次怀念之饮,即是对流的访问,属鉴赏过去的品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