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简史(1840-1997)》:
1862年,政府创办中央书院,此为第一间官办学校,也是当时唯一的一间官办学校。此书院院长为史钊域。校址设在荷里活道。孙中山先生曾于此校就读。早期华人领袖韦玉、何东、何启等均为该校毕业生。这间学校1889年易名为维多利亚书院,1894年又再度易名为皇仁书院。此校在19世纪中下叶的香港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被称为“大书院”。
19世纪60年代,即中央书院成立前后,香港以传播教义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受到里雅各博士的坚决反对,里雅各博士的主张得到中央书院院长史钊域的支持,因而新成立的中央书院不在校内传播教义。在里雅各、史钊域等人的努力倡议下,港英政府终于接受了他们的主张,改变了教育政策,即从主张在学校传播教义转为不许在官立学校内传教。自此凡是官立学校均将传播教义排斥于课堂之外。只是教会学校仍以传教为主,且此时期教会学校仍有较强势力。如1868年政府开始资助乡村学校,由于遭到教会施加的压力,不得不同时增加教会学校的经费,结果官办学校和乡村学校及政府资助学校的经费就被迫减少了。
教学语言方面,19世纪40-50年代中文私塾自然以中文为教学语言,洋人所办学校则以中英两种语言教学。到了6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史钊域于1866年宣布修改中央书院章程,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自此港英政府便开始将教育经费、资源大量用于英文教育上。1877年轩尼诗就任第八任总督,他上任后在政策上作了些调整,如委任华人议员,废除笞刑及支持设立保良局。在教育上,他强调向华人灌输西方文化与思想,认为“基于政治上和商业上的需要,所有政府学校皆必要实施英语教育”。在学校实施西方文化教育,这利于培养英国殖民统治者需要的精英分子,以作为政府机构及私营商业机构中主要工作人员的后备力量。为使其英文教育政策得以更好地贯彻,1878年轩尼诗任命一个委员会,研究加强英语教育。委员会的目的便是要研究出一项措施使英语成为香港教育中最主要的课程。终于在70年代末中央书院原定每周中英文各4小时的课程安排被改为英文5小时,中文2.5小时,且英文为必修课,中文为选修课。自此之后,香港便开始了重英文轻中文的教育政策和教育风气,而当时社会用人单位重视英文人才又更助长了此风。官立中央书院带头执行港英重英文轻中文的政策,因而中央书院的毕业生相比其他学校的学生,英文水平要高一些,结果,中央书院毕业生被争相聘请,并享受优厚待遇,这对香港重英文的教育政策无疑更起了促进的作用。
19世纪60年代香港教育除了以上三个特点区别于40-50年代之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加快了步伐。除了教会所办学校发展较快外,中文学校也有较快的发展。第七任港督坚尼地任内(1872-1877年)努力发展公众教育,使更多华人子女有机会入学。1891年,华商刘伯铸发起成立中文学校,即育才书社。但华人所办的学校因得不到政府资助,办学条件较差。各类学校普遍发展使学校数目增加较快,到1886年,香港已有90间学校,学生达5844人,占当时人口约3%。1896年学校发展到120间,学生人数达7310人。1887年何东创办西医书院,开香港高等教育先河。孙中山即为该校毕业生。至此,香港教育便朝着较全面的方向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