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香港简史:一八四〇-一九九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99897
  • 作      者:
    许锡挥,陈丽君,朱德新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香港简史(1840—1997)》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库”丛书。

  《香港简史(1840—1997)》为《岭南文库》中关于香港历史的专著,其延续文库一贯的学术丛书出版水平,是岭南地域性历史文化的通论性著作,是研究岭南经济历史文化方面必不可少的阅读书目。

  《香港简史(1840—1997)》是在《香港跨世纪的沧桑》(1995年12月初版,原收入《岭南文库》)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内容有较多增补,现更名为《香港简史(1840—1997)》。今经过重新编校出版,学术水平及品质得到保证。新版装帧用纸精美,可作藏书。

展开
内容介绍
  《香港简史(1840-1997)》主要内容包括:双方的合作和谅解、玫瑰园计划与社会福利的争拗、港英政府将代议政制引入香港及政改方案的争拗、殖民政治制度的建立、殖民经济政策的实行和早期经济发展、教育、新闻等文化事业的起步等。
展开
精彩书摘
  《香港简史(1840-1997)》:
  1862年,政府创办中央书院,此为第一间官办学校,也是当时唯一的一间官办学校。此书院院长为史钊域。校址设在荷里活道。孙中山先生曾于此校就读。早期华人领袖韦玉、何东、何启等均为该校毕业生。这间学校1889年易名为维多利亚书院,1894年又再度易名为皇仁书院。此校在19世纪中下叶的香港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被称为“大书院”。
  19世纪60年代,即中央书院成立前后,香港以传播教义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受到里雅各博士的坚决反对,里雅各博士的主张得到中央书院院长史钊域的支持,因而新成立的中央书院不在校内传播教义。在里雅各、史钊域等人的努力倡议下,港英政府终于接受了他们的主张,改变了教育政策,即从主张在学校传播教义转为不许在官立学校内传教。自此凡是官立学校均将传播教义排斥于课堂之外。只是教会学校仍以传教为主,且此时期教会学校仍有较强势力。如1868年政府开始资助乡村学校,由于遭到教会施加的压力,不得不同时增加教会学校的经费,结果官办学校和乡村学校及政府资助学校的经费就被迫减少了。
  教学语言方面,19世纪40-50年代中文私塾自然以中文为教学语言,洋人所办学校则以中英两种语言教学。到了6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史钊域于1866年宣布修改中央书院章程,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自此港英政府便开始将教育经费、资源大量用于英文教育上。1877年轩尼诗就任第八任总督,他上任后在政策上作了些调整,如委任华人议员,废除笞刑及支持设立保良局。在教育上,他强调向华人灌输西方文化与思想,认为“基于政治上和商业上的需要,所有政府学校皆必要实施英语教育”。在学校实施西方文化教育,这利于培养英国殖民统治者需要的精英分子,以作为政府机构及私营商业机构中主要工作人员的后备力量。为使其英文教育政策得以更好地贯彻,1878年轩尼诗任命一个委员会,研究加强英语教育。委员会的目的便是要研究出一项措施使英语成为香港教育中最主要的课程。终于在70年代末中央书院原定每周中英文各4小时的课程安排被改为英文5小时,中文2.5小时,且英文为必修课,中文为选修课。自此之后,香港便开始了重英文轻中文的教育政策和教育风气,而当时社会用人单位重视英文人才又更助长了此风。官立中央书院带头执行港英重英文轻中文的政策,因而中央书院的毕业生相比其他学校的学生,英文水平要高一些,结果,中央书院毕业生被争相聘请,并享受优厚待遇,这对香港重英文的教育政策无疑更起了促进的作用。
  19世纪60年代香港教育除了以上三个特点区别于40-50年代之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加快了步伐。除了教会所办学校发展较快外,中文学校也有较快的发展。第七任港督坚尼地任内(1872-1877年)努力发展公众教育,使更多华人子女有机会入学。1891年,华商刘伯铸发起成立中文学校,即育才书社。但华人所办的学校因得不到政府资助,办学条件较差。各类学校普遍发展使学校数目增加较快,到1886年,香港已有90间学校,学生达5844人,占当时人口约3%。1896年学校发展到120间,学生人数达7310人。1887年何东创办西医书院,开香港高等教育先河。孙中山即为该校毕业生。至此,香港教育便朝着较全面的方向发展。
  ……
展开
目录
百年香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代序)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
第一节 历代建制
第二节 美丽的传说
第三节 名称的由来
第四节 社会经济变迁

第二章 英国占领香港的经过
第一节 西方殖民主义者对香港的觊觎
第二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第三节 香港的被强占与《南京条约》中的割让
第四节 九龙半岛的割让
第五节 新界的强租

第三章 香港殖民制度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第一节 殖民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殖民经济政策的实行和早期经济发展
第三节 教育、新闻等文化事业的起步
第四节 华人的抗英斗争
第五节 孙中山在香港的革命活动

第四章 20世纪初叶的香港社会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经济的逐步发展
第三节 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矛盾的呈现
第五节 省港大罢工

第五章 日本占领前后
第一节 战前社会概况
第二节 战火逼近
第三节 十八天攻防战
第四节 太阳旗下的岁月

第六章 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的争执
第一节 “平等新约”谈判
第二节 日本投降与受降权之争
第三节 “中国人一定会收回香港

第七章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第一节 社会的重建
第二节 经济的重新发展
第三节 战后香港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第八章 工业化年代
第一节 50年代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60年代的经济起飞
第三节 社会矛盾与政治风波
第四节 徙置政策的实施

第九章 世界瞩目的经济腾飞
第一节 走向世界的制造业
第二节 国际运输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形成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四节 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第五节 ”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法治社会的建立
第六节 香港特色文化的形成
第七节 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新篇章

第十章 香港主权问题的历史解决
第一节 谈判前英国人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节 中国历来的立场和”一国两制“的提出
第三节 中英谈判的历程和香港问题的解决

第十一章 过渡期中英的合作和较量
第一节 双方的合作和谅解
第二节 玫瑰园计划与社会福利的争拗
第三节 港英政府将代议政制引入香港及政改方案的争拗

第十二章 过渡期香港经济状况
第一节 经济高速增长
第二节 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进一步紧密
第三节 香港经济出现的问题

第十三章 香港历史的新篇章
第一节 《香港基本法》的制定
第二节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十四章 结语
附录
附表一
附表二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