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国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3255
  • 作      者:
    彭富春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学实为国魂之学,所谓国魂就是中国的智慧。因此,国学的根本就是中国的智慧之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彭富春,1963年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武-市政协副主席。1979-1983年学习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学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学习于德国奥斯纳布虽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德国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以及中国先秦思想(老子)。主要著作有:《论老子》(人民出版社,2014)、《论海德格尔》(人民出版社,2012)、《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欧洲科学出版社,1998;上海三联书店,2000),《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论中国的智慧》(人民出版社,20l0),《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1),等等。2001年被选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3年荣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选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学实劲“国魂之学”,所谓国魂就是中国的智慧。因此,国学的根本就是中国的智慧之学。
  《论国学》如实分析了中国古老的智慧的本性及其形态,重新诠释了其思想意义,以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促进当代中国汉语思想的建设。
  中国的智慧有自己的话语系统,给存在、思想和语言等都赋予了非常独特的规定。其历史形态一般分为为儒、道、禅三家,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三个部分的.思想。但正好这三术方面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整体。儒家的文本主要是传统所说的“四书五经”,道家的文本主要是《老子》和《庄子》,而禅宗的文本主要是《坛经》。
  在根本上说,中国的智慧是一种自然性的智慧,区分于西方非自然性的智慧。自然是人的存在、思想和语言的根据。但自近代以来,自然性的历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由此进入了后自然时代。
  在目前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必须思考:中国传统的智慧中哪些是活着的?哪些是死去的?同时,中国能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新的智慧?这正是当代国学研究的使命。
展开
精彩书摘
  《论国学》:
  虽然中国思想区分了直觉、理智以及两者的结合三种形态,但中国思想自身却是以直觉为主。可以说,直觉构成了中国思想知道的根本特点。但中国思想的直觉方法论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一是老庄的体道,二是孟子的尽心和陆王的致知。
  因为直觉活动是心灵和事物本性的直接相遇,所以它排除了理性或者理智。直觉的心灵是非逻辑和非推理的。但这并非意味着它是反逻辑和反推理的。不如说,它比一切的逻辑和推理更加本原。这在于它并非间接地而是直接地与事物共在,并揭示了事物自身的真理。因此,直观的思维对于事物本身的说明就不是论证,而是描述。这就导致中国思想一般都具有形象思维和诗性思维的特点。
  虽然直觉是中国思想的基本本性,但人们也没有绝对放弃理智,更没有反对在直觉基础上的理智活动。中国思想当然有演绎和归纳推理,但其独特之处既非演绎推理,也非一般的归纳推理,而是采用了归纳推理中的一个特别的类型:类比。它首先设定了一个事物和另外一个事物在本性上的类似性,然后从一个事物的本性推论出另一个事物的本性出来。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一切事物无非是天地人。因此,事物的类比往往就是天地与人类的类比,古人和今人的类比。就天人关系而言,人们首先直观了天的本性,然后推导出入的本性;就古今关系而言,人们首先把握了古人的本性,然后推导出今人的本性。在天人关系中,天是规定性的。这种天人类比的思想方法可称为一种自然性的思维。在古今关系中,古是规定性的。这种古今类比的思想方法可称为一种历史性的思维。就整个中国思想而言,自然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是人们惯用的两种思维模式。
  五、儒、道、佛三观虽然我们把中国思想从一般思想的角度分为直观、理智以及两者的结合,但还必须考虑其不同的思想主流和方向对于思想的看法。我们将鉴于儒、道、佛三家的差异,而描述它们在知道亦即观照上的特性。观照不止一种,而有儒、道、佛三家。
  儒家的观基本上是格物致知。格物主要是关联于外在事物的,而致知主要是关联于内在心灵的。它们是心灵观照的两种形态。前者是外观,后者是内观。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那里,人们凸显了格物与致知的差异。但事实上,内观和外观不可分离,它们相互作用并互为补充。尽管儒家的学说对于观照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但他们都注重对于人类社会自身的观照,从个人到家庭、国家和天下。儒家的观照者是一个道德的人,而所观照者主要是一个道德的事物。
  和儒家不同,道家的观照是以道观道。老庄反对以非道观道,否定各种非道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道。以道观道首先要求人通过去蔽进入道中;其次,然后道就会向人显示出来;最后,人也能以道观天下,观万事万物。对于老庄来说,道家的观照者是一个自然的人,也就是拥有其真实本性的人,而所观照者则是万事万物的自然,亦即本性。
  与儒家和道家相比,佛教发展了更系统的观照理论。这在于,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教都将其焦点集中在人的心灵的觉悟上。它要求人有一个觉悟的眼,也就是佛眼,从而能以佛眼观天下。
  ……
展开
目录
导论  国学与智慧之学

第一章  存在或者世界
一、世界
二、天与地
三、人的规定
四、天人之际
五、欲望
六、工具
七、智慧或者大道
八、道与欲
九、道与技
十、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

第二章  思想
一、知的本源
二、知与道
三、知道作为观
四、知道的形态
五、儒、道、佛三观
六、认识、道德和审美
七、知行合

第三章  语言
一、汉语言的一般特点
二、儒家的正名
三、道家的言与道
四、禅宗的言说与不可言说
五、语言的边界

第四章  儒家——社会之道
一、《周易》
二、《论语》
三、《孟子》
四、《大学》
五、《中庸》

第五章  道家——自然之道
一、《老子》
二、《庄子》

第六章  禅宗——心灵之道
第七章  自然性
第八章  后自然时代
第九章  新的中国的智慧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