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奇幻之旅:著名设计师演讲录》用通俗的语言和美轮美奂的图片把建筑这一城市风景呈献给读者。
海报:
兰阳博物馆(2011)
兰阳博物馆位于台湾的东北边,宜兰也在这个地方。在宜兰的外海有个地方叫做龟山岛,我们的兰阳博物馆就在龟山岛的对岸。
宜兰的地理位置在台湾有些像世外桃源,全部被山包围起来。在汉人爬山或是坐船过来之前,这里住的都是原住民。龟山岛对这个地方的人民很重要,曾经有人专门写诗记述龟山岛对于在外工作的宜兰游子的特殊意义。每当这些游子坐火车回家过年,穿过山洞,一眼看到龟山岛时,就好像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这种场面十分感人。所以龟山岛是我们这个案子中最重要的参考点。
差不多一百多年前的清朝,这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港口,叫做乌石港。乌石港有一个很有名的景点,是“宜兰七景”之一,叫“石港春帆”。那些大块的黑色石头躲在港里,船要绕过石头才能沿着河开到岸边。然而,沧海桑田,现在这个海港已经变成了一块湿地。
在台湾除了乌石港,许多海边都有这样的石头,中文叫做单面山,它们通常是立方体的石头,倾斜地对着外海,是一层砂岩与一层页岩的组合。石头的组合在海岸边形成一道特殊的景色。由于砂岩和页岩的硬度不一样,每块石头的颜色和倾斜的状况也不一样。这样的景象成为我们思考兰阳博物馆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图像来源。
宜兰原先的博物馆馆长觉得想要介绍宜兰,用山、平原和海这三个元素就可以叙述完成了。所以我们在当年的乌石港,现在的这块湿地外面建设了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渔港,在这个山坡、湿地边上建设兰阳博物馆。
用单面山石头的造型,加上山、海的空间构造,恰当地构成了我们建筑的一个基本剖面。在博物馆里面,观众可以看到海水和龟山岛,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呼
建筑的内部展览空间有三个层次,都是利用三角形体的切割完成的,有点儿像把空间扒开,一些虚的量体和实的量体相互交错形成建筑的基本形状。兰阳博物馆就坐落在湿地的边上,我们尽量不让它影响到湿地附近的生态环境。
建筑的里面相当简单,透明的部分都是公共空间,实体部分都是使用空间。
我常常说这个建筑是我们大元建筑及设计事务所多年来坚持做“几何奴隶”的一个极致。我们对于这种设计语汇的坚持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兰阳博物馆这个案子表现出来的是几何结构最具张力的状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建筑是倾斜于地面的。兰阳博物馆的基本向度有三个,一个是垂直于地面的向度,一个是平行于斜面的向度,一个是垂直于斜面的向度。这三种向度在建筑上的每一个交点的设定都有其各自的道理,所有这些交点都会在立面上呈现出来,特别是整个建筑落在地面上时更会强化这些交点,最终形成一个很有张力的建筑。
单看建筑的立面图好像并不像建筑物,这是因为角度的关系。我们受前面提到的砂岩和页岩层层叠加的启示,把建筑物的外形做成石头和铸铝板的交错形式。但看起来东西好像还不够多,还不够复杂。那一阵子我对把音乐变成某种视觉形式这一课题非常感兴趣,就和同事们一起研究,看看怎么能把音乐变成某种造型。我们恰好抓住了这个机会,想把建筑物的外墙做得和音乐有点关系。
在宜兰使用音乐,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台湾民谣。于是我们把谱子拿出来试着做了一下,但感觉呆呆的,因为民谣音乐很简单。然后我们就尝试别的音乐,比如军歌,结果证明这是最难看的造型。儿歌也是蛮幼稚的。最后发现,交响乐比较像我们心中理想的样子,所以顺手找到了维瓦尔第的《四季》,又找了一个真正懂音乐的同事,一个一个地把音符和谱子铺上去。我们选择了四种石头,用三种不一样的表面处理方式,让每个石头的宽度都有节拍,比如 60厘米宽的是 1/4拍的, 30厘米宽的是 1/8拍的,其中还有休止符,结果我们真的把这个曲子铺了上去,当然施工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在博物馆的停车场停下来,可以从湿地看到博物馆的倒影,走过一个长长的步道,在湿地的另一边还可以看到这个建筑。
从周围的景致中可以看到比较小的乌石,还有一些比较大的乌石,当然最大的乌石就是我们的建筑。
进入建筑空间后,在开始时我们故意让它往下一点,所以一进去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空的玻璃空间,所有的线全部没有与地面保持平行。这样,很多人进去以后,尤其是那些习惯看到垂直线的人们,都会觉得这个建筑是斜的,但随后大家会自动把线调整好。还好到现在为止没有人在里面晕倒过。我们很注意室外撞进室内空间的时候石头的缝隙要交汇在一起等各种细节,花费了很大工夫。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空间,有点颠覆性的感觉。
兰阳博物馆的这种形态代表我们事务所的一种执著。在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斜的,窗子也是斜的。与此同时,我们对帷幕墙进行了许多研究,对盖板究竟是要做成斜的还是直的进行了多次尝试。从博物馆大厅内向上看的话可以看到通往另一个展厅的彩虹玻璃桥,阳光从上面洒下来,有一点像帆的感觉。
从二楼往上参观时需要乘坐电梯,在乘坐电梯的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石头和外海。由于我对电影有很大兴趣,所以当时心里在想,既然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总要遇到一些高潮,比如男女主角碰到了,音乐会在这一刻响起来,有时候甚至是催泪的镜头。那么在博物馆中是否也可以这样设计呢?我们刚进入博物馆时是慢慢地感觉,转头过去还没有看到主角,等到他们出现的时候我们正好踏上了电梯,第一个亮点就产生于此。既然我已经设想好了故事情节,那么我就开始在Google Maps上进行测算,想算一算这个点与龟山岛之间的距离,希望能够把这个角度调得精确一点。在施工的过程中,我心里一直在想 Google Maps到底准不准,等到盖到二楼的时候,我冲进去一看,果然,“男女主角”碰到了一起。
从二楼上去之后可以看到龟山岛,从最上面回头一望还能看到博物馆里那些纷乱复杂的结构。进入展厅后可以看到三个楼层,最上一层 “山之层 ”讲的是宜兰的山、树木和森林,主要的空间秩序是垂直的。第二层“平原层”的几何次序是水平的,说的是人们的活动、台湾人以前耕田的方式、养鸭的状况等,人们好像都戴了一个乌龟壳式的斗笠,穿着竹衣,这是在叙述当年的生活。最底层是海洋,里面的渔船还没造完就被搬了进来。最后倾斜的屋顶把三个楼层连接在了一起,中间还有一个电梯,人们可以利用它上下。
在博物馆的外墙上可以看到石头与铸铝板的交错。这些铸铝板都是定做的。我们把石头的颜色抓取出来放在铸铝板上,使整个颜色看起来是一致的。我最喜欢的是建筑体斜冲下去的尖角那个地方,石材在这里非常精细地拼接在一起,硬朗的线条一直冲向天空。
宜兰另外一个特色是多雨,天气好的时候,外墙上的这些颜色看起来还是蛮接近的,但是下雨的时候铸铝板的颜色会变得比较亮,而石头的颜色则会变得比较重。
我自己也跑到工厂里去做铸铝板,里面有一百多种 DEMO。等到完工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兰阳博物馆与龟山岛在造型上仿佛有所呼应。在这个案子完工后,许多人说这个案子与当地的地景融和得非常好,我一直觉得这其中一半是运气。用电影来讲的话,就像当你在拍摄史诗电影的时候,如果你的角色是一个小角色,那么你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只要演得不算太坏,大家都不会有意见。这个地方从背后的山上下来一直到海边,再延伸到龟山岛;如果从对岸来看的话,这便是一个很大的场景。从博物馆的外面看,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倾斜的,当建筑物快要完工的时候,台湾的网站上都报道说,宜兰有一栋房子还没有盖完就沉下去了。
在博物馆外面有一个木头的平台,原来有一块乌石,就是在清朝地图上显示出来的那块石头。我们从建筑物凸出来的玻璃那里可以看到这块石头。这块石头下面是一个防空洞,是当年日本人建造的,怕美国人打过来。
许多民众都来这边拍照,有黄昏时的样子,也有夜景。我们故意不让这些建筑物在夜景中显得非常明亮,现在流行用灯光把建筑物做得很刺激,但因为这里是湿地,并不适合这些。我弟弟是博物馆的,我跟他说,希望博物馆能安静一点,不要惊吵到青蛙等动物。
2011年,这个案子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的认可,获国际宜居城市大会人造环境类别金奖。
……